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回忆夜校扫盲班——万元坤

季健2年前 (2023-04-10)散文随笔3177

回忆夜校扫盲班

万元坤

我的母亲叫郭萍,这是解放后户藉登记时取的名字。她出生在镇江,年轻时随父亲迁居如皋。受旧社会“重男轻女”、“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的影响,她没有上过学,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       1954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一年的6月,如城镇开办了扫盲夜校。听到这个消息,母亲迫不及待的报名参加。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多苦多累,母亲从不间断。夜校办在附近的志雅楼,那里有个茶座,下午是说书先生的书场,入夜,一盏汽油灯高高挂在书场的横梁上,照得书场里通亮。一个别样的“大教室”里人坐的满满的。其中,有一些是我这样来陪学的孩子。

母亲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时,绝对不允许我这个“多动症”挤坐在她的身旁,而是让我自由活动,于是,我便加入了陪读的“儿童团”,常玩的游戏是捉迷藏。

老师在教台前认真的讲,母亲在小本本上认真的记,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从不马虎。经过扫盲班几个月的学习,母亲会认会写了几百个字。

要不是正赶上要去南通市一个服装店学习服装加工,母亲是不会中途停学的。

那时的我,因为母亲去了南通,一个人留在家中,每到晚上,觉得特别的不自在,心里惦记着的是那些已经与我熟识的、仍在陪读的孩子,而他们也惦记着我这个“孩子王”。于是我依然隔三差五的去到扫盲班,有时还会提前去,帮助揩黑板。一次,我遇见了锦锈街道(居委会)的书记童率仁,他知道我在京江小学己读高年级,让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画几幅画给他看看,我写了也画了,结果让我出乎意料,他交给了我一个“小”任务,让我当起了真正的“陪读员”,在老师讲完课后,专门为几位学得差的学员当辅导。住我家隔壁的居民组长叫王兆珍,长的胖点,上课时常打呵欠,她平时对我和我家特好,我乐意当她的辅导。有时她带我回到她的家中,留我住在她家,我就在小油灯下,继续当她的辅导员。母亲从南通学艺回家后,兴奋的告诉我:多亏在夜校扫盲班学了几个月,在南通学缝纫,做栽剪打样才方便了很多。1956年,合作化高潮,母亲进了如皋服装厂,成为如皋第一代懂得使用缝纫机加工服装的女工。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7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圩田人

圩田人

圩田人张松军 每次路过故园,我都会问孙女,我们的老家在哪里?孙女总会扬起小手指向前方,用稚嫩语音说,我们的老家就在那里。是啊,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已将自己的衣胞之地深深烙进骨髓里, 忘不了,磨不掉。 我...

母亲

母亲

母  亲顾小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孩子对异性长辈的依恋往往高于同性长辈!”回首自己成长的岁月,我的外婆、母亲、姑姑们在我的成长印迹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母亲的影响最深!昨日在餐厅用餐时,餐厅音响里播放起了“……妈妈的吻...

 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在如皋市人民医院100周年 陈正言一个医院历史越悠久,积淀越多,如皋市人民医院建院100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离不开一代一代人学术和精神的传承。我70年代末到医院工作,至今做内科医生四十多年,始终有...

又见腊梅香

又见腊梅香

又 见 腊 梅 香郝晓霞又到了数九寒冬、腊梅飘香的季节。“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特别欣赏朱自清先生形容荷花香味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似有若无、隐隐约约;桂花的香味呢,则是甜丝丝的,有一种世俗的烟...

笑谈盐米茶

笑谈盐米茶

笑谈盐米茶渔樵耕夫   谢通古代大儒孟老夫子说:“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嘛,人类要延续嘛。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吃的是盐和米,说的是情与理。”一些西方国家迎接客人的时候,就是请刚刚见面的客人,象征性地尝一点盐巴...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任小萍(一)吾有一女,文静、端庄。吾有一儿,憨厚、壮实。吾女是我所生。吾儿系我女婿。人说:女婿顶半子。我说:女婿就是儿!说到女婿?儿,就会想到哈尔滨。我走过大半个中国,去过许多的城市,比如高冷的拉萨、慢时光的喀什、神秘的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