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回忆夜校扫盲班——万元坤

季健2年前 (2023-04-10)散文随笔3129

回忆夜校扫盲班

万元坤

我的母亲叫郭萍,这是解放后户藉登记时取的名字。她出生在镇江,年轻时随父亲迁居如皋。受旧社会“重男轻女”、“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的影响,她没有上过学,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       1954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一年的6月,如城镇开办了扫盲夜校。听到这个消息,母亲迫不及待的报名参加。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多苦多累,母亲从不间断。夜校办在附近的志雅楼,那里有个茶座,下午是说书先生的书场,入夜,一盏汽油灯高高挂在书场的横梁上,照得书场里通亮。一个别样的“大教室”里人坐的满满的。其中,有一些是我这样来陪学的孩子。

母亲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时,绝对不允许我这个“多动症”挤坐在她的身旁,而是让我自由活动,于是,我便加入了陪读的“儿童团”,常玩的游戏是捉迷藏。

老师在教台前认真的讲,母亲在小本本上认真的记,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从不马虎。经过扫盲班几个月的学习,母亲会认会写了几百个字。

要不是正赶上要去南通市一个服装店学习服装加工,母亲是不会中途停学的。

那时的我,因为母亲去了南通,一个人留在家中,每到晚上,觉得特别的不自在,心里惦记着的是那些已经与我熟识的、仍在陪读的孩子,而他们也惦记着我这个“孩子王”。于是我依然隔三差五的去到扫盲班,有时还会提前去,帮助揩黑板。一次,我遇见了锦锈街道(居委会)的书记童率仁,他知道我在京江小学己读高年级,让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画几幅画给他看看,我写了也画了,结果让我出乎意料,他交给了我一个“小”任务,让我当起了真正的“陪读员”,在老师讲完课后,专门为几位学得差的学员当辅导。住我家隔壁的居民组长叫王兆珍,长的胖点,上课时常打呵欠,她平时对我和我家特好,我乐意当她的辅导。有时她带我回到她的家中,留我住在她家,我就在小油灯下,继续当她的辅导员。母亲从南通学艺回家后,兴奋的告诉我:多亏在夜校扫盲班学了几个月,在南通学缝纫,做栽剪打样才方便了很多。1956年,合作化高潮,母亲进了如皋服装厂,成为如皋第一代懂得使用缝纫机加工服装的女工。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7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知味思归

知味思归

《知味思归》刘芸希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羹,张季鹰辞授归故里。远隔千山万水,家乡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嘴里反复咂摸的执着念想。莼菜鲈鱼羹,是吴中的山明水秀,是呢喃的乡音,是摇橹来去的小桥流水人家。家乡——此刻便是这唇齿间鲜美集合的所有。对...

一汀烟雨寻故岸

一汀烟雨寻故岸

如皋区位独特,东临黄海,南枕长江,江岸绵延数十里。由于水流疾缓无定,江岸坍涨屡移苍黄翻覆,前人曾发“湍急者桑麻,黍稌者澎湃。”之慨。近百年汹汹江水流经如皋呈缓滞疲态,由是港道淤阻,积沙成滩,为政者不失时机组织乡民大规模围堤垦殖,扩地无数形成...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邓兮童年记忆里的菜市场杂糅着许多的印象,有些吵闹凌乱,也有些多姿多彩。孩童时期常常被大人带着去买菜,听着里面的吆喝声、讲价声,看着各式各类的蔬菜、肉类、鱼类,只觉得新鲜好玩,未曾想过要和这个地方深深结缘。南门桥是母亲最...

又见腊梅香

又见腊梅香

又 见 腊 梅 香郝晓霞又到了数九寒冬、腊梅飘香的季节。“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特别欣赏朱自清先生形容荷花香味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似有若无、隐隐约约;桂花的香味呢,则是甜丝丝的,有一种世俗的烟...

星光不问赶路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沈小菲周末回家,94岁的奶奶正笑眯眯地坐在灶前烧火。妈妈告诉我,奶奶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兴奋得很,一早便起床,梳头洗脸,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我知道,年迈的奶奶在前年骨髋节摔断之后,尽管现在尚能拄着拐杖行走,但行动着实大不如从前...

不睡觉的“大白”

不睡觉的“大白”

不睡觉的“大白”钱孝诚伴着“呜——”的声音,一辆大巴打破了小区的宁静。里面,一位位医护人员走了出来,羽绒服外裹着洁白的防护服,活像动画里的大白,在黎明的微光中显得格外明显。我在凌晨起夜时,这一幕映入眼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疫情如同一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