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霞——《雉水之西的禅音》
雉水之西的禅音
作者:陈曦霞
家住雉水之东,小镇,站在阳台上,可清晰的看见二百米外那座四面环水的寺庙,听到里面的晨钟暮鼓。寺庙里供奉着观音。这些年我极少踏入寺门。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求佛能心想事成,身单力薄的我估计连庙门都挤不进。内心有太多的浮躁和欲望,观音垂眸看我,我不敢抬头看她眼睛,我会惶恐,会掉泪。
去年秋天,我与众文友驱车路过绍隆禅寺。并非刻意拜访,故而显得仓促,明显轻慢与浮滑。我只为其在朋友圈里留下几张照片,配文:十月的高跟鞋可收起,秋已深,冬将至。
一如有缘之人兜兜转转总会遇见,还会遇见,今年蝉声如瀑的初秋,应土山陈克勤书记盛情之邀,我们再次踏入绍隆禅寺。此次,我穿着软底鞋,行路无声。我认为,这应该是进入佛教之地的基本规矩与尊重。
雉水之西,曾有凤凰来栖。三仙姑、张禄降伏野马的传说,口口相传,历久弥新。明代古刹绍隆禅寺位于311县道北侧,占地面积十来亩,外墙金黄色的寺庙周围有碧绿稻田环绕,如恒河一沙,玲珑又悦目。在传统文化中,黄色为土,代表宇宙中央,象征“土”德,寓意稳定与包容,故土为尊。土山不是山,但有沃土,瓜果飘香;土山不是山,但有禅寺,有“仙”则名。这是绍隆禅寺与土山的因缘巧合,庄严尊崇的寺庙与鸡犬相闻的土山交相辉映,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韵。
上午十点,骄阳似火,禅寺前来烧香敬佛的不多,耳畔传来正殿里出家人朗诵佛经的天籁之音,悠扬婉转,我们没有去打扰这宁静,而是跟随禅寺住持果定师父直接跨入偏房,围坐一桌,品茶,说史。
与一般寺庙年迈老成的住持不同,果定师父显得年轻而轻盈,举手投足间又有着稳重及笃定。我轻轻道出心里的疑问:香客不多?果定师父温和地一笑:我佛慈悲,度心苦,度的是平常心。你我皆凡人,来不来寺庙大殿拜佛不一定能成佛,心怀大善,心无挂碍,过好生活就是佛。
自古以来,绍隆禅寺即为如西人心中的圣地,是方圆数十里信男善女们信仰的皈依,其带动的一年一度农历四月初八的“土山佛缘民俗文化艺术节”更是商贾云集,已经上榜如皋市非遗名录。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桃红柳叶绿,梨花胜似雪,艺术节带来的当地庙会人头攒动,摆满玲琅满目的商品摊位自场北乡一路逶迤至王黄线,长达十余里,参与人员逾十万。来自四面八方的近邻远客汇聚一堂,赶集,购物,人群喧哗,商贩叫卖声此次彼伏,再避世的都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可以分享这里一角的秀色。这里没有《斯卡布罗集市》的忧伤,只有《最炫民族风》的热潮,满足着所有人的日常需求。这种满溢的蓬勃生机是土山的独特风景,而位于其中的绍隆禅寺不喜不悲,香韵雾绕,诵佛声一如既往像一股清流,高远又纯净。
佛教之地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宗教信仰传播、精神家园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及社会稳定促进等多维层面,依水而居、因水而生的土山因绍隆禅寺而远近闻名,这与禅寺核心价值并不冲突,一如果定师父所言:中国自古有“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之说,百姓们勤劳致富,生活富裕,精神丰盈,安居乐业,这是社会稳定的体现,也是我佛的祝祈。
站在绍隆禅寺内那株古老的银杏树下,我仰望碧空,如洗。土山不“土”,有非洲菊的艳,有翠冠梨的甜,有富硒的稻米香;土山有“山”,“山”上有三仙姑俯瞰盛世的慈爱目光,“山”上传来穿越六百年明代古刹风铃的叮当脆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焦灼后的放松,苍老中的年轻,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浓浓情愫。
正是这些既安稳又活力的感觉,这样的土山,这样的绍隆禅寺,让我决定,值得我一来,再来,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