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正文内容

徐洪——《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

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

作者:徐

一、李渔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出版家。明万历三十九年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在如皋经营中草药的商人。崇祯六年(1633年),23岁的李渔扶父亲灵柩离开如皋回原籍兰溪入祖坟。李渔离开如皋后辗转多地,43岁那年曾返回如皋祭先兄。52岁那年举家迁居江宁(南京),广泛参与戏曲创作与文化活动,完成了《闲情偶寄》等重要著作‌。晚年迁居杭州,1680年(康熙十九年)在杭州去世,享年69岁。

李渔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动荡岁月。彼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文化艺术开始呈现出通俗化、平民化的趋势。这一时期,戏曲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之中,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

二、李渔的词曲艺术特色

李渔的词曲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充满创新精神,体现了明末清初戏曲艺术的高度成就。

李渔的幽默如灯笼之光,需观众拨开表象窥见深意,其《闲情偶寄》更系统提出“机趣”、“脱窠臼”等理论,奠定了中国古典喜剧的美学范式。

2.1 通俗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李渔的词曲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他主张“曲贵显浅”,反对艰深晦涩的表达方式。在《闲情偶寄》中,他明确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强调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舞台表演的实际需要。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艺术的高度,又能为普通观众所理解和欣赏。

《风筝误》作为李渔戏剧的代表作,以“风筝传诗”的巧构展开一场阴差阳错的喜剧。唱词兼采文人诗韵与俚俗口语,如詹爱娟的粗鄙台词与詹淑娟的典雅诗赋形成鲜明对比,雅俗共赏‌。又比如第三出《闺哄》中姐妹争宠的闹剧,以夸张的市井语言讽刺封建家庭的虚伪。

李渔的词曲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善于运用口语、俗语入曲,使作品生动活泼,贴近民众生活。同时,他又能将这些通俗语言提炼升华为艺术语言,达到“浅处见才”的艺术境界。

2.2 结构严谨,情节巧妙

李渔的词曲作品在结构上极为讲究,情节安排巧妙,富有戏剧性。他特别重视作品的“关目”(即关键情节),认为“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这种以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为中心的结构方法,使他的作品主线清晰,层次分明,避免了传统戏曲中常见的情节松散、头绪纷繁的弊端。

在情节设计上,李渔善于制造戏剧冲突,通过误会、巧合等手法推动剧情发展,增强观赏性。他的代表作《风筝误》,以构思精巧、情节曲折著称,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编剧才能。其双线并行的“误娶”情节,展现李渔“立主脑、减头绪”的编剧理论。

2.3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李渔的词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他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主张“说一人肖一人”,即每个人物的语言、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征。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摆脱了传统戏曲中人物类型化的局限,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李渔尤其擅长塑造女性形象。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往往聪明机智、勇敢果断,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比目鱼》中的刘藐姑、《凰求凤》中的曹婉淑等,都是极具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

2.4 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作为词曲作家,李渔十分重视作品的音乐性。他对音律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情感选择适当的曲牌,使音乐与文学内容完美结合。他认为“曲之有白,犹诗之有注”,强调唱词与念白的有机统一。

李渔的词曲作品在语言上讲究平仄、韵律,富有音乐美。同时,他又不拘泥于格律,能够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变通,使作品既有规范之美,又不失自然流畅。

三、李渔与莎士比亚的比较

李渔与莎士比亚(1564-1616)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但作为同时代的戏剧大师(两人活跃期相隔约半个世纪),他们的戏剧艺术有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和鲜明差异。

3.1 时代背景与社会反映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他的戏剧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

李渔则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中国,经历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他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变革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3.2 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

莎士比亚的戏剧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心理描写的深刻性著称。他的悲剧作品如《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展现了人性中的崇高与卑劣、理性与疯狂的激烈冲突;喜剧作品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则充满浪漫色彩和机智幽默。

李渔的戏剧更注重情节的巧妙安排和娱乐性。他的作品多数是喜剧或悲喜剧,强调“寓教于乐”,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道德教化。相比之下,李渔的作品缺乏莎士比亚悲剧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在情节构思和戏剧技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3.3 语言艺术与表现形式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既有高雅的诗体语言,也有粗俗的散文对白。他创造了许多新词新义,英语中约有1700个词汇被认为是他首次使用的。他的独白和台词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抒情性著称。

李渔的戏剧语言则更注重通俗性和舞台效果。他主张“贵显浅”,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在语言上讲究机趣和幽默,善于运用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制造喜剧效果。

3.4 戏剧理论与影响

莎士比亚没有留下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他的创作理念主要通过作品体现。而李渔则著有《闲情偶寄》等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戏剧观和创作方法,对中国戏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影响力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西方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世界戏剧的发展。李渔的戏剧虽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国际影响相对有限。

四、李渔词曲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4.1 李渔词曲艺术的历史地位

李渔的词曲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既继承了元明戏曲的优秀传统,又根据时代需要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平民化、通俗化发展。

在当代,李渔的词曲艺术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对于当今文艺创作如何平衡思想性与娱乐性具有启示意义;他对戏剧舞台性的强调,对当前戏剧创作中重文本轻表演的倾向是一种纠正;他对通俗化、大众化艺术道路的探索,也为当代文艺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有益参考。

李渔的词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和评价李渔的艺术成就,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戏剧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英国文化的象征一样,李渔的戏剧艺术也应当成为如皋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骄傲。

李渔的词曲艺术更重“游戏三昧”,而莎士比亚则追求“生存还是毁灭”的终极叩问。二者共同印证了斯泰恩的观点:“戏剧的本质,在于以虚构揭示真实”‌。

4.2李渔戏剧的现代价值

J.L.斯泰恩在《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现代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这一角度看,李渔的戏剧艺术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其一,李渔强调戏剧的舞台性和观赏性,这与现代戏剧重视剧场性和观众参与的理念相契合。

其二,李渔在戏剧结构上的创新也具有现代意义。他打破了传统戏曲以唱为主的模式,加强了念白和表演的作用,使戏剧更加贴近生活真实。这种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体现了现代戏剧的创新精神。

其三,李渔戏剧中的人文关怀和通俗取向,与现代戏剧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倾向相一致。他的作品很少描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更多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平民视角使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四,李渔对戏剧商业化运作的探索也颇具现代意义。他组织家庭戏班巡回演出,自编自导,甚至亲自参与演出,这种全方位的戏剧实践活动,与现代戏剧制作人的角色有相似之处。

结语

如皋先贤李渔以其卓越的词曲艺术成就,为中国戏曲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的作品和理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重新审视李渔的艺术贡献,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智慧,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李渔的词曲艺术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历经三百余年时光冲刷,依然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将继续启迪后来的艺术工作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艺术借鉴。 

作者简介:徐洪,江苏如皋人,1961年出生,工学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苏省电力公司能源技术一级专家(领军人才)、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21年底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岗位退休。现任新加坡IES特许工程师、英国IET特许工程师暨国际注册工程师面试官。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102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结合乡村资源,新姚小学把劳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打造“新时代耕读文化”特色课程。“劳动最光荣、运动最健康、阅读最幸福”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在真动手、真创造、真...

做一个好老师,无愧于三尺讲台  ——记石庄小学吕晶晶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无愧于三尺讲台 ——记石庄小学吕晶晶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无愧于三尺讲台——记石庄小学吕晶晶老师自2000年参加工作,20多年来,她一直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爱生如子的教育关怀、玉汝于成的职业追求,把满腔热血献给三尺讲台。舞台虽小,却承载了她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理想。始于平凡,终...

《番号镇海军(一)》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一)》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一)作者:隐溪闲叟 唐朝刘晏于大历年间完成盐税改革,为朝廷积累大量财富。‘镇海军’逢时而生,在刘晏过世不久的建中初(780年)开启了这一节度番号。耗钱财颇多的皇朝舰队开始运转,镇海军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从此,盐铁转运使+...

《番号镇海军(二)》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二)》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二)作者:隐溪闲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而杨行密与朱温因清口之战成为死敌。杨行密、李克用、李茂贞等亦不认梁为正朔,仍沿用唐朝天祐年号。由此拉开五代十国序幕。欧史(欧阳...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隐溪闲叟 后唐建朝之后,杨吴徐氏与吴越钱氏继续同时使用镇海军番号。偏居江南,心存慈念的君主当政,双方均休兵养息,滋养苍生。亦或是因为钱镠与徐温都曾通过贩盐起身,早期因业务关系相识相知。《钱氏宗谱》载:“时皋邑之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