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正文内容

徐洪——《从李渔家班到夏骏工作室:文化创新与产业化传承的范式演进》

从李渔家班到夏骏工作室:文化创新与产业化传承的范式演进

作者:徐 洪

引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末清初的如皋先贤李渔(1611-1680)与当代如皋籍纪录片导演夏骏构成了一组奇特的文化对话关系。李渔家班是中国最早职业剧团之一,而夏骏工作室是国内具有顶级专业品质的纪录片团队,也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开拓者,两者分别代表传统戏曲商业化运作和现代纪录片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三百余年的时空距离并未阻断两者在文化理念上的深刻共鸣,这种对话不仅揭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持久生命力,更展现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本文将从李渔戏剧艺术的现代性特征切入,系统探讨其与夏骏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以此呈现三百年文化传承的范式演进。

一、李渔戏剧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1.1 舞台性与观赏性的现代契合

李渔在戏剧理论中特别强调“舞台性”这一核心要素。他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观点,打破了传统文人戏剧重文本轻表演的倾向。这种对戏剧本质的理解与现代戏剧理论家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两者都认识到戏剧的生命在于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互动。

李渔对观赏性的追求体现在多个层面:他设计的“一人一事”主线结构使剧情更易被观众理解;他创新的"科诨"手法增强了戏剧的娱乐性;他提出的“立主脑”、“减头绪”等原则都服务于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这种观众本位的创作理念,与当代戏剧强调“剧场性”和“观众参与”的潮流高度一致。夏骏在纪录片创作中同样重视观赏性,例如《胡瑗》是一部极具观赏价值的纪录片,具备“全”“真”“细”“美”四大特点。该片深入挖掘胡瑗的一生,并在时代场景和人物演绎上做到了高度还原,细节处理精致,无论是人物造型、服道化,还是环境美学,都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画面美轮美奂,背景音乐动听,内容表达深邃,实现了“由雅及庄,渐入渐深”的传播效果。

1.2 戏剧结构的创新性突破

李渔对中国传统戏曲结构的革新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打破了元杂剧以来“以唱为主”的固定模式,大幅提升念白和表演的地位,使戏剧更加贴近生活真实。这种结构创新体现在:

宾白革新:李渔赋予念白独立艺术价值,提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使对白成为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

表演中心:他设计的舞台动作细致入微,如《风筝误》中细腻的身段表演,突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局限。

情节结构:他创造的“十种情节”模式(如“误会法”、“巧合法”)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手法,这些创新直接影响了后世话剧的发展。

夏骏在纪录片叙事结构上的创新与李渔遥相呼应。他拒绝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严谨考证和艺术再现,构建起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语境。例如,纪录片《颜真卿》在编导构思上,通过深入挖掘画家吴泽浩、戏剧编剧王超海、书法家吴中华等现代人的故事,以他们的人生故事映衬颜真卿不朽的人格魅力;在时间上打通古今,在空间上融合中外,努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多维度、多时空的视听盛宴。

1.3 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

李渔著述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与同时代作品多描写帝王将相不同,李渔将目光投向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李渔创作的世情小说集《无声戏》中的小商人,以及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的普通书生,这些鲜活的小人物构成了李渔著作的主体。这种平民视角具有三重现代意义:

题材民主化: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艺术表现对象,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阶层局限。

价值多元化: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复杂人性,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说教。

审美世俗化:将高雅艺术与通俗趣味相结合,拓展了戏剧的受众基础。

夏骏的纪录片题材民主化和价值多元化,他指出:“历史人物本身具有独特魅力。他们承载的历史信息、人生复杂性和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理解过去,也对当代和未来有重要意义。评价他们的价值,不能仅看知名度,还要看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厚度。”

夏骏的纪录片创作同样秉持平民视角。《沙元炳》关注近代实业家的教育理想,《胡瑗》展现北宋教育家的改革实践,这些作品都将镜头对准推动历史进步的普通人,而非仅仅聚焦帝王将相。正如夏骏所言:“一个地方产生了杰出人物,后代的子孙却不知道学习先贤,传播他们的品德业绩,是后代子孙的悲哀”,这种文化传承意识与李渔"规正风俗"的思想一脉相承。

1.4 商业化运作的先锋探索

李渔在戏剧商业化运作方面的探索尤为前卫。他组织的家庭戏班“李氏家班”堪称中国最早的职业剧团之一,其运营模式具有显著现代特征:全产业链运作、市场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观众需求导向。

这种全方位的戏剧实践活动,与现代戏剧制作人的角色高度相似。夏骏在当代文化产业化环境中的实践与李渔形成历史呼应。他强调文化投资的价值:“只有把辛苦赚到的一部分金钱投入到公益,投入到文化,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获得不朽的资格”。这种将文化与经济两种价值相结合的理念,正是对李渔商业化探索的现代发展。

夏骏是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急先锋,夏骏工作室的运营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李渔家班的优良传统,彻底市场化运作摄制了百余部集纪录片作品,包括《长江》 《汉江》《秦淮河》《改革开放20年》《居住改变中国》《蜀道》《川魂》《读书的力量》《颜子》《孔子母亲颜徵在》《张謇》《沙元炳》《颜真卿》等。其创作宗旨“以真实纪录形态,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以学术思想力量,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业界称夏骏是“最有使命感的媒体人”。夏骏工作室创作的数十部优秀纪录片作品,曾经荣获包括中国广播电视金奖、中国广播电视金鹰奖、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大奖、亚广联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十佳作品奖、中国科普电影金奖、中国纪录片长片好作品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

二、夏骏对李渔文化精神继承和发展

瓦西里·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性》书中提出“内在必需的原则”,强调色彩与形式需基于创作者的精神震颤,同时批判物质主义对艺术本质的侵蚀。夏骏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李渔“四期三戒”的文化理念和治学精神,每一部纪录片都是他的匠心之作、倾心之作,都能将创作者的精神震颤传导给观众。

2.1 “四期三戒”的现代诠释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四期三戒”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夏骏通过纪录片创作对这些理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点缀太平:李渔强调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将文人的笔墨与武士的戈矛并称为“治乱均需之物”。夏骏则通过《沙元炳》、《胡瑗》等作品“再现如皋先贤”,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精神财富。他在《胡瑗》展映式上指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是通往不朽之路的首选途径”,彰显了文化建设的当代意义。

崇尚俭朴:李渔批评“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主张“寓节俭于制度之中”。夏骏同样反对文化创作中的浮华倾向,他的纪录片以内容为本,避免形式上的铺张浪费。这种俭朴不是简陋,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规正风俗:李渔提出“新异不诡于法,但须新之有道,异之有方”。夏骏的纪录片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沙元炳》、《胡瑗》既尊重历史真实,又采用现代影视语言创新表达,使千百年来的如皋历史名人焕发当代生命力。

警惕人心:李渔采取“旁引曲譬”的劝诫方式实现“正俗必先正心”的目的。夏骏则通过纪录片这一大众媒介,将深刻的文化思考寓于生动的影像叙事中,实现了文化传播的“软着陆”。

在“三戒”方面,夏骏同样继承了李渔的精神:

戒剽窃陈言:坚持原创性解读和创新表现形式;

戒网罗旧集:避免简单史料汇编,注重构建立体历史语境

戒支离补凑:每部作品聚焦特定主题,保持叙述的集中性。

2.2 治学精神的三大传承

李渔治学精神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批判性三大特质,这些特质在夏骏的文化实践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创新性:从“无一言稍故”到影视语言的突破。李渔宣称“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夏骏则通过纪录片这一现代媒介,实现了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如《胡瑗》利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文化表达的边界,运用影视手段“再现”历史人物。

实用性:李渔强调文化的实用价值,注重文化建设的现实关怀。夏骏的纪录片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胡瑗》结合现实,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以古今对话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胡瑗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李渔和夏骏都将文化视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

批判性:对文化现状的反思。李渔对当时文化弊端多有批评,夏骏也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弊端多有微词,他认为:“创作需明确目标,拒绝 ‘既要又要’,不跟风快餐式内容,应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有长久价值的作品,而非流量与短期利益。同时,坚决反对传播毒害民族精神的内容——这是可悲甚至作恶的,会损害民族健康价值观。我们应坚守自身道路,专注于打造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滋养民族精神的作品。”这番话体现了夏骏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

2.3 文化观的三个维度

根据夏骏在《胡瑗》展映式上的致辞,可以提炼出他与李渔相通的文化观:

文化不朽论:“杰出的艺术作品是通往不朽之路的首选途径”,夏骏以《枫桥夜泊》为例,说明文化作品超越时空的价值。这与李渔追求“百年一伐之木”而非“一岁一生之草”的创作理念相通。

文化投资论:夏骏高度评价对《胡瑗》的文化投资,认为这种投入“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获得不朽的资格”。夏骏还指出:“你自己发了财,别人不见得会尊重你...只有把辛苦赚到的一部分金钱投入到公益,投入到文化,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这种观点与李渔"点缀太平"中强调文化社会价值的理念一脉相承。

文化传承论:夏骏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李渔 “规正风俗”的思想形成呼应。他通过纪录片这一现代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三、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3.1 文化创新需要制度保障

李渔的“四期三戒”和夏骏的影视实践表明,文化创新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我国文化基金会体系不完善(注册难、资金支持不足),难以系统拍摄对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有杰出贡献的一流历史人物纪录片。应当建立鼓励原创的保护机制,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搭建专业化的创作平台。

3.2 文化建设需要多方参与

夏骏在致辞中提到的企业家与文化人的合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当代文化建设需要构建文化引领(专业人士把握创作方向)、企业支持(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和社会参与(扩大受众基础和影响范围)。这种多元协作机制能够形成文化发展的良性生态。

3.3 文化传承需要现代转化

李渔和夏骏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必须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具体路径包括:语言转换(用现代视听语言表达传统思想)、形式创新(借助数字时代新技术拓展表现手法,如短视频等)、价值重构(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和受众培养(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

结语:破壁与对话的文化意义

三百多年的文化破壁对话揭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符号形式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符号转换与意义重构,使传统文化基因在不同媒介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形态。这种范式演进为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代提供了精彩注解。李渔戏剧艺术的舞台性与观赏性、结构创新、人文关怀和商业化运作等现代性特征,在夏骏的纪录片创作中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纪录片《沙元炳》、《胡瑗》的胜利完成使得如皋文化遗产成为被不断重新诠释和激活的精神资源,夏骏工作室再现如皋先贤的宏大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阶段性的成绩。我们殷切期待夏骏工作室业已规划的纪录片《李渔》早日面世,期待李渔家班的精彩纷呈在荧屏上再现,期待领略如皋先贤李渔和当代乡贤夏骏之间穿越三百多年的“破壁对话”。

 

911caba08240a67777fe37f9b2f881a2.png作者简介:徐洪,江苏如皋人,1961年出生,工学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苏省电力公司能源技术一级专家(领军人才)、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21年底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岗位退休。现任新加坡IES特许工程师、英国IET特许工程师暨国际注册工程师面试官。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1029.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徐洪——《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结合乡村资源,新姚小学把劳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打造“新时代耕读文化”特色课程。“劳动最光荣、运动最健康、阅读最幸福”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在真动手、真创造、真...

《番号镇海军(一)》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一)》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一)作者:隐溪闲叟 唐朝刘晏于大历年间完成盐税改革,为朝廷积累大量财富。‘镇海军’逢时而生,在刘晏过世不久的建中初(780年)开启了这一节度番号。耗钱财颇多的皇朝舰队开始运转,镇海军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从此,盐铁转运使+...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隐溪闲叟 后唐建朝之后,杨吴徐氏与吴越钱氏继续同时使用镇海军番号。偏居江南,心存慈念的君主当政,双方均休兵养息,滋养苍生。亦或是因为钱镠与徐温都曾通过贩盐起身,早期因业务关系相识相知。《钱氏宗谱》载:“时皋邑之盐上...

徐洪——《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

徐洪——《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

雉皋先贤李渔的词曲艺术作者:徐 洪一、李渔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出版家。明万历三十九年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在如皋经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