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单 锋(第 一 章)
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 单 锋
作者: 季健 黄赟
第 一 章
“江南好,绿水傍红桥。钓艇移来垂柳岸,风筝系在杏花梢。”如皋闺秀词人熊琏的这首诗,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明信片,上头画着的,是曾经的美好。
一张风筝,系着江南的风韵,在历史的上空飘摇,看着时光流转、王朝变迁。虽然在凛冽的寒风中似是摇摇欲坠,但是她心中明了——只要手艺人牵着线不松手,她便能一直在那天上,岁月静好。
如皋的风筝,最远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据《如皋文化志》等书记述,三国时期,如皋位于东吴北境,紧挨着曹魏。魏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东吴人杰地灵,一直是它觊觎的对象,且不说正式的军事行动,寻常时候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如皋身处两国交界位置,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魏国骚扰的对象。
魏兵屡屡侵犯如皋,皋民不堪其扰。为了军事通信需要,皋城人民开始大量制作并放飞一种名为“慢口”的葫芦风筝作为提防魏兵的通讯手段。
到了明清,风筝已经风靡民间,成了寻常百姓的娱乐方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普及,主要还是因为如皋天然的地理环境——地处苏中平原,一马平川,晴多风强,非常适合放飞风筝。
“春船天上坐,冉冉抗春风。百丈牵霄汉,双桡划天运。星槎何处泊,仙棹几人同。云路频来往,都归掌握中。”这首康熙年间的诗作真实地再现了船舟风筝在冉冉蓝天白云间飞舞的神妙景象,正如诗注所云:“皋人巧为风筝之制,凡人物车船放之空中,无不毕肖。”
南通姜长卿写有《竹枝词》:“风筝二月试春风,剪翠裁红折叠工。袖底暗藏通一线,玉人只在锦奁中。”词注“如皋风筝,其制不一,有美人风筝,以素绢为之,着以彩色,设为翠色,骨节中有钉铰,可折叠奁中。”从词义到词注,折叠是关键词,道出了如皋“软翅风筝”(又名“造型风筝”)的特色。软翅风筝造型丰富,有动物、人物等等,以竹篾为架,以色绢、银皮纸为身,钉铰制于骨架中,彩色显于外观,形象栩栩如生,可叠可放,飞于空中,有极强的立体感。关于如皋风筝可以折叠的记述,《通州直隶州志》也有记述:“风鸢出如皋…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所述“风鸢”与“风筝”有区别。风筝初名“纸鸢”,后来添入竹哨等等发声器具,飞入空中,随风“筝鸣”,故名“风筝”。如皋“软翅风筝”注重外形,不求音响,所以更为接近“风鸢”。
如皋有会“歌唱”的风筝吗?当然有。时至民国,此类风筝已经颇为普及。农学家冒兴汉先生在1929年发行的《农学杂志》上发表专文介绍家乡皋东石家庄(在东陈、丁北、丁堰和建设四地的中心区域)的概况,其中有记,石家庄人喜欢在春季放各类风筝,有七星、九串铃和鹞子等;上面布满竹子或葫芦制成的响器,少则数百,多则上千。
风筝上天,嗡嗡作响,振动地面,可传五六里外。冒先生笔下的风筝就是如皋的另一种风筝,即硬翅风筝,又名音响风筝。制作方式与软翅风筝也有差别,用竹片、竹篾做骨架,用竹布、桑皮纸制身体,外表上色或者贴上剪纸,最后在风筝身上适当的位置对称对等地挂牢簧片、竹哨、弓弦等等各式各样的发音器具。
如皋风筝大体可分为软翅风筝和硬翅风筝。制作软翅风筝的代表人物有清末民国年间的石氏父子及他俩的传人。
石家住在如皋城南门马塘河畔的白果巷。父亲石紫绶善扎五颜六色的风筝。人物鬼神、花鸟虫鱼等等风筝,他都会制扎。他的风筝追求层次感,内有铰链,可以弯折,便于携带保存,人称“收折风筝”,与北京“哈氏风筝”、天津“魏氏风筝”齐名。
宣统年间,石紫绶制作的风筝获得南洋劝业展览会金奖。如皋风筝因此成为第一次荣获金奖的中国风筝。儿子石维林更加擅长扎风筝。邻人称他石家细网儿。他身材羸弱,外表斯文,为人亲和,尤善借助棉纸、绢布等等材料制作蝴蝶、蜻蜓等等多样的风筝。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真假难辨。一日黄昏,他放飞一只“扣嘴老鹰”,因为太像了,居然引来了一批真老鹰,不停攻击“扣嘴老鹰”,直至风筝遍体鳞伤,真老鹰们还穷追不舍。
我们的传承故事,便要从石家父子那日遇到的孩子说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