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 秋
摸 秋
钱 进
童年的往事一箩筐,随意拎起一个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
儿时,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农村人家便端出小方桌,摆上月饼开始烧香敬月神。这时候却不见孩子们的身影,原来都趁着月光,溜到田里“摸秋”去了。
“摸秋”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风俗,也是孩子们的游戏。中秋夜,孩子们可以随意溜进菜园子,庄稼地里,只要是成熟的瓜果菜蔬,豆角玉米,不论是那家的都可以“偷回家”。“摸秋”不许带手电筒之类照明工具,只能在黑乎乎的田里用手摸。因为是节日应景的风俗,被摸的人家第二天都不“作兴”骂人。用大人们的说法:“哇伢”看得起你,才到你家田里去“摸秋”呢!
中秋夜月色如水,乡村四周静悄悄,仿佛能听到月光洒落的声音,一切都像是老天爷故意安排好似的,处处营造出便于“摸秋”的氛围。
村里大一点的孩子一声召唤,我们便借着月色摸向瓜田。秋夜的虫鸣声细雨般洒了一身,我们小心翼翼地蹲下来,顺藤摸瓜。咦,怪了!前天踩好点的瓜田,满田的香瓜、西瓜全都神秘的失踪了,摸索了半天一个瓜也没摸到,小伙伴们发出奇怪的叫声。领头的“大伢”连忙发出嘘声,提醒我们别惊动了瓜棚里看瓜的人。“你们把瓜藤拎起来试试,拎不动的地方就埋着瓜呢!我们赶紧一试,哈哈,果然如此,于是扒开泥土,一个个又圆又大的西瓜就呈现在面前了。这时候从瓜棚里传来几声咳嗽声,这是看瓜人提醒我们,“细讨债鬼”们,差不多就回吧!
原来呀,我们“摸”的是片承包瓜地,中秋夜瓜被人“摸”去,又不好追究,还不好责怪人。于是承包人便想出了埋瓜的妙招,结果还是被我们识破了。
看小伙伴们“偷”心不小,我连忙劝阻,“人家种瓜不容易,还要缴钱给队里,我们弄几个尝尝就拉倒吧。于是,大伙便抱上“偷”来的成果,躲到村东的小河边开始分食。
听村里有些文化的人说:“‘摸秋’摸到葱说明自己的伢念书聪明,摸到蒜说明孩子长大后会算账”。于是,偷完瓜,我们又顺路在人家自留地拔点葱和蒜带回家,以满足家长对儿女们的美好期盼。
在我们乡下,“摸秋”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如果谁家娶了新媳妇。在大人们的授意下,孩子们便“偷”好南瓜,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兜兜或红布裹好,送到新媳妇的床上,让新媳妇抱着睡一夜,南瓜的喻意就是生个男娃。如果第二年新媳妇真的如愿生了男孩,主家便会摆上几桌,请送子有功的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去吃喜酒。
据说,这种流行的风俗还有出处。说的是从前有个员外,生了九个女儿,唯独没有儿子,夫妻俩盼儿心切,每逢中秋之夜总要烧香敬神,祈求月神和送子观音送子。邻居有意戏弄于他,一年的中秋之夜,偷了个南瓜,贴上纸条写上“偷个南瓜,送子到家。来年喜酒,莫忘邻家”。第二年,员外果然如愿生得一个男娃。因此“摸秋”又多了一个名儿叫“送秋”。
近代名家沈从文对“摸秋”曾赋诗一首:“此夜此时千万家,不知多少人摸瓜”,对“摸秋”进行了生动贴切的描绘。
同一个月亮还在天上走着,可是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年淘气的我,如今已步入了人生的秋天。然而,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夜,坐在窗前赏月,当年影影绰绰“摸秋”的身影,还会抖落尘封的记忆,真切地浮现在眼前。
作者: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