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0)——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钱进
走在追梦的路上
——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钱进
读书亦是读人,见人方能见章。初见钱进,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透着一股书卷气。相处久了,你才会发现,其实在他文人的外表下,骨子里流淌的还是军人的血,浑身上下散发出的还是那股不变的军魂。
钱进,有人说他有诗人的放荡不羁,也有人说他有词人的慷慨豪迈,还有人说他有散文家的多情善感。而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默默地走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梦人。
他曾经告诉笔者:很小的时候,当语文老师的母亲教会了他一首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儿时的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但也似乎知道读书很有用。从此,他与书结缘。并按照母亲的要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段句。在这种“严苟”的要求下,经过日积月累,他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作文经常被拿到高年级去读,还多次在《少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对钱进影响深刻,高玉宝从农家娃成长为军旅作家的经历,深深吸引着他。从那时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一个想当作家的梦想。为了让这个梦想早日成真,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学书籍:《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一本本书成了钱进文学的启蒙,打开了他追梦的大门。
初中的时候,他开始看四大名著,看世界名著《悲惨的世界》,经典爱情巨著《飘》《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阅读文学经典《四世同堂》《牡丹亭还魂记》。许多作品让他震撼,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鲁迅的《故乡》《社戏》,钱钟书《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等等。为什么这些作家能写出如此打动人的作品,他苦苦追寻着答案。
十八岁那年,他投身军营,成为新兵连唯一看过“四大名著”,能写写画画出黑板报的“新兵蛋子”,后来当上了战士报道员,真正和文字结上了缘,成为部队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化兵。转到地方后,钱进进了如皋国营印刷厂当了一名切纸工,仓库成了他的书房,纸垛成了他的书桌,看不完的新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再后来,转到机关工作,依然是和文字打交道,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人生如诗、半生沉浮。“一篇诗,一斗酒,一曲长歌,一剑天涯。”在钱进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到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慷慨豪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钱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读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气风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钱进的身上,我们还能够读到唐伯虎的风流倜傥……
直到有一天,钱进忽然打电话告诉我,他的作品《站在的秋的路口》正式出版了!或许这也是钱进半生的写照。
我曾经多次问过钱进,到底是什么时候有了出一本书的想法的?他也从没有正面回答过这问题,只说,“就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岁月不负苦心人!每每酒后,钱进常会念叨,当兵时曾经在《解放军日报》发表过几个头版头条,转业后策划了哪些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发表过哪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这些,他记得特别清晰,标题、甚至是行文的思路,就像是昨天的事情。这是一种执着,甚至可以说是执念。佛语说,拿起,放下。现在很流行,很多年青人都喜欢挂在嘴边,似乎是一种时尚,一种酷帅。其实,这里边又有多少人真正拿起了呢?也许,只有真正拿起了的人,才能知道“放下”有多难?
英国诗人叶芝曾写道,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沉浮半生,钱进终究没能学会放下,于是就有了《站在秋的路口》。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向前飞。行过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心中有梦的日子是快乐充实的。祝愿钱进在追梦的路上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