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白蒲初窥

季健3年前 (2022-05-26)散文随笔4131

白蒲初窥

杜 鹃

壬寅小满这一天,初夏不仅恩赐了我热情绚烂的阳光,也赠与了疫情封锁以来的首次远行一场。

跟随南通、如皋作协采风团,到达的目的地叫白蒲,这个名字是有灵气的,乍听上去,好似“惊蛰、谷雨、芒种”字眼一般,清新又精巧,咂摸片刻,如品茶后劲上来,余韵绕齿,是江南的风土之香。

白蒲是一个小镇,如其美名,雅致端庄。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使日照和雨水充盈,所有生物得到了内心与外在的满足,全都展露勃勃生机,一派和乐融融。于是,初印象里,它同我认知中的江浙小家柔情无二:地平坦、天清明、树茂绿,房屋邻水而列,星罗棋布,工学美感,煞是悦目。但接下来,在慢慢亲近它后,又觉察出这里的独到之处,具体如何特别,暂且瞧我沙滩挖贝,再道顿悟。

上午十点,车子拉了一行人到达白蒲人最骄傲的古镇,“导游”介绍,古镇大概但不完全包含了一条正大街和十条小巷,它们排列齐整,纵横交错,南北对称,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而且宋明时期它就定了型,可谓是祖先建筑智慧的结晶。

说话的人其实是白蒲镇的前党委书记杨春和先生,到古镇前所去的“三香斋茶干厂”和“白蒲黄酒厂”,也都由他讲解,因为出镜率高,我开始注意到他。老人身着卡其色格子衬衣,配了灰粽休闲西裤,向后梳理妥帖的头发有着零星花白,每每还未开口先一脸笑意,看起来非常和善温暖。杨老虚年八十,是做我外公的年纪,我想起去年离开湖北前,留了自己旧的智能手机给外公,让他想我了就拨微信视频电话,但至今,外公还没能把操作流程摆弄清楚。

杨春和老先生站在一众文人骚客最前面,毫无怯意,始终迈着矫健步伐,昂着自信的头颅,介绍家乡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竭。很多时候,他一只手捧了扩音器,另一只手举了麦克风,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比划起来,麦远离了嘴巴,这给本就需要努力听辨如皋普通话的我,增大了难度。但我选择踮起脚尖,凑中心更近一些,感染他这份奕奕神采;毕竟指挥家已然将乐章推向高潮,他水平精湛、状态热忱,完美演绎最真挚的音乐,作为听众你很难不被折服。

杨老打从60岁退居二线开始,就把自己交给了宣传弘扬白蒲文化这一事业,有以往工作的沉淀,他做起导游来如鱼得水。听从他的安排,一行人率先来到的是“秀才巷”——字简意赅,说的是蒲塘子弟素以念书为荣,从这里走出过大批读书人,还多能中榜做官。仅清代中叶,这里的秀才进士举人就高达200有余,听罢令人赞叹:“才学不惧巷深”。

踏上乱石铺就的花岗路,摒弃来自主街车水马龙的嘈杂,耳边只声鸟鸣,三米宽的巷子,正好跑过嬉笑打闹的孩童,多一辆自行车都不行。青砖灰瓦的平房矗立路两旁,一个转弯、一处拐角,能绕到支巷去了,那里又另有洞天。

秀才巷里,63号的沈氏木楼,惊艳了我良久。仿佛史书或课本的插画落地,木楼完完整整铺开在眼前。与正屋大门同方向的墙根下,两排盆栽错落有致,码在户外洗手台边。万年青修剪成云梯状,傲然向阳;君子兰迎风招手,气宇轩昂;小黄花繁盛郁勃,正是玲珑好模样;望罢便能窥出此户人家必有怀瑾握瑜之德行,高节迈俗之气魄。

步进屋内,临门而立的大书桌前,一位古稀老人正挥墨纂写小楷,他是现任沈氏木楼的主人,名吴圣;见远客到来,没有一丝不耐,任凭大家对小楼提问,并详尽作答。这楼始建于1624年,修缮于1744年,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活化石。木楼拥有典型的江南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磨方铺地;当今是新刷的红漆白墙形状,随了主人喜好,陈设了雕花木桌椅、实木衣匣柜,几乎是读书人的全部家当;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幅丹青,和一字不落的《兰亭序》,都是吴圣老先生的墨宝。在杨春和先生的鼓舞下,吴老甚至拿出他亲笔所作、有“白蒲版《清明上河图》”美誉的工笔画给大家欣赏,两米多的宣纸铺开时,他时不时指认:“这是学校”“这是教堂”“这是南大街”“这是化工厂”……全是他记忆中老白蒲的辉煌,属于他的时代的荣光,果然啊,读书人就算老去,也丢不掉骨子里的浪漫。

无独有偶,住在“诵经楼”的阿嬷,同样也发出了骄傲深情的感慨。那时我正从她家仅容一人的木梯拾级而上,去往阁楼,我们会看到摇晃的长凳、斑驳的梳妆镜、灰尘飞舞的梨木床和阿嬷的青春时光。她说:“只要人来人往,这房子便再老旧也算还有魂的,政府帮古镇申报旅游专线是好事,多一些人了解白蒲,多一分传承的希望。”她欣慰地神采里,大爱无声,却熠熠闪光,与那墙上书法家的字一样,山高水长。

不舍地道别,奔赴下一场,杨老又带领我们邂逅了顾家老宅巷。顾氏私塾的天井中,如盖的古树见证了莘莘学子的百年求学路;要是知道家族七代人经营的学堂迄今屹立不倒,书香依旧,顾家祖先怕是也要喟叹一句功德无量。如皋仅存的中西合璧建筑,是从1930年穿越来的美国长老会教堂,在这片遗址上,我看到一株小雏菊在石板缝中悄悄发光。正大街小路口,103岁的期颐老人顾爷爷,把写着“长寿”的字迹,连同延年的心愿,一起赠让……

这陌生的人物具象,在我的情绪上熨烫,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感动,它大概是你们这些人坚定的模样。你们对故土殷殷的爱,对文化深深的守望,让白蒲变得生动可爱,变成了一份例外。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秀丽,与文字建筑艺术的传承守护,那么浑然天成,像极了蒲苇柔软如丝,却刚毅倔强之性情,你们啊,让一个外乡人重温了她定居江南的初心,并且升华了共鸣:这,也许就是我所向往的大雅,是我所欢喜的安康。

喜欢一座城,因为一群人光芒万丈。你送我一日春光,我回报你一个愿望:白蒲小镇,你定会在未来闪闪发亮。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7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那时的陀螺

那时的陀螺

那时的陀螺刘正林小的时候,我很喜爱陀螺。初时,缠住父亲,削了个粗糙的陀螺,我连蹦带跳,挨家挨户找小伙伴们炫耀了好半天。后来,条件改善,我“忍饥挨饿”,积攒了好些天的馒头干,在学校门口小贩那里换了个精美的陀螺。同学们喜欢带陀螺到学校,下课铃一...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陈培张畅身高1米80,肤色有点黑,绝不像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孩子。他穿着灰夹白夹黑的校服,一点也不能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认识张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那天新生报到,班主任需要在校门口接新生,...

如皋水土

如皋水土

如皋水土渔樵耕夫   谢通如皋的土壤是富硒的。如皋的土地是美丽富饶的。在如皋这片热土上,孕育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这,自有历史学家、地方志专家、骚人墨客、传媒高手挥毫记载,我只能用我的一支秃笔,写下...

立春

立春

立  春任小萍春节遇上立春,顿觉头顶上的太阳大了很多,风也柔和了一些。走出家门,除了看那依旧绽放着的腊梅花儿暗暗地送着芳香,就是看那结满了串串红果笑弯了腰的南天竹。关于腊梅花,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而南天竹也因它鲜红的果实...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周荣丽光阴在指尖轻轻滑落,像天上的星星落入了草丛,纵身一跃,日子又跳到了年末岁首。无需目送,2021已破空而去,不由分说。春节是最团圆最喜庆的日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过了除夕,才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回家过年是一年忙到头缓缓气、借...

淮安情结

淮安情结

淮安情结渔樵耕夫   谢通淮安,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因为那是一代伟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踏上淮安的土地,急于寻访周总理的故居,却在无意中撞上了总督漕运部院。这是旧时代主管航运的官府衙门,外观显得相当气派。门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