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春天敲开秀才巷的门扉——陈曦霞

季健3年前 (2022-07-18)散文随笔3349

春天敲开秀才巷的门扉

陈曦霞

清明,春便彻底撇清与冬天的关系了,阳光给得慷慨奢侈,满目尽是新的,金灿灿的。在蒲塘的那个下午,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我将车停泊在古镇小街边的一个未名湖边。

湖边的油菜花开得明媚娇艳。湖并不大,方方正正,有人工拓宽的痕迹。池塘的东侧有几栋正在修建的低层楼房,虽未完工,但已经初见雏形,可见到里面布局的典雅,单是黛瓦青墙,古色古香的门窗已是颇费工夫。路边在切割大理石的师傅颇有些自豪地与我介绍,这将是蒲塘以后最漂亮的休闲中心,待将来完工,必是金碧辉煌的。

这样的时代色彩,不足以吸引我。我的目光被西侧的古建筑群所吸引。小街并不长,也就百余米,但见得几分深远,我沿着洒满春光的围墙西行,青砖砌成的围墙上,藤蔓、枝条碧绿清新。

不觉间,一条条小巷静静呈现在路南侧,繁华俱净,外面的喧嚣被老宅隔绝于身后。

秀才巷,我心中惊喜。来蒲塘前就有所耳闻,秀才巷是有灵性的小巷。两百余米,看起来并不惊艳,此时,它静静地与我相对。小巷中,有住家从这户门楣中走出,一拐,又消失在另一间屋子里。偶尔有人骑着电瓶车掠过我身边,也不鼓噪,想来也是怕惊扰了小巷的清净。我步履轻轻,叩响脚底的石板。

阳光下,小巷两边的老房子旧却不破,低矮但小巧、简朴,散发着时光的气息。一丛丛零星的月季已经风和日丽地开起来了,院门半敞,能瞧见有院子里的芍药也开了,开得大方又明亮,那姿态,俨然在帮主人迎客进门。院子都不大,也谈不上精致的打理,只是依附院墙的蔷薇年岁不小,气势很足,春意渐深,开得无比飞扬,有客来访,在门口站一站,连影子都变成粉的。

小院里的春天,有些许浓,浓得碧沉沉,有些许淡,淡得亮晶晶。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一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我在每户有花的门外都稍作停留,或放缓脚步,与花对视,微笑。

果然,像套娃,像盲盒,秀才巷这条纵深的小巷里,经纬交织,还有数条横向小巷。佛氽桥巷,一个非常美好的传说:镇东旧时河道发大水时,随流水漂流至此处一木匣,木匣中储铜佛一尊,于是有了“古佛庵”,后为方便交通,又在此处造桥一座,取名佛氽桥。时代变迁,河道淤塞,两侧建筑逐渐增加成巷道,顺势而为“佛氽桥巷”。还有南魁星楼巷等,一样充满着神奇色彩。

一如蒲塘的历史,充满着传奇,悠远而绵长。

距今556年的双堂屋前,旧旧的木门,木门上有被虫啃噬过的孔洞。我不敢贸然入内打扰,听闻里面别有洞天,还有堂屋、厨房、耳房、天井等,我只看到外院门前的青石板被脚步磨砺得凹凸不平了;跨进去是家,走出来是国,门槛承载了蒲塘秀才巷双堂屋几百年数代人的家国情怀。

小巷深处有人家。有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在阳光里翻晒着衣服,抬头看到我,微笑着,脸上的皱纹开出了花;在背阳处,一张小茶几,两只小板凳,两位大叔摆开了棋盘,无声胜有声,双方横马跳卒,车攻炮轰,你来我往,难解难分;有美娇娘转头看向先生手中抱着的幼童,难掩欢喜,边走边与孩子温言软语:宝宝,我们马上就到外婆家了。

小巷深处有店家。前方横向小巷口墙角挑出一块黄底红边的小旗——小旗中间书“凉麻团”三个大字,侧边分别是“原浆酒酿”“酒酿馒头”。观望间,味蕾仿佛触到了凉凉的糯米团,有春天甜丝丝的满口生香,有韧劲,有嚼头;周遭暗香浮动,甘美醇和的酒酿啊,熏得春日里的人儿迷失了方向。

小巷边,有一棵小小的桃树。那棵桃花,在春风里,像一位及笄之年的少女,花苞一夜之间便鼓了出来,四月,花瓣已经盈盈飘了一树,几近于白的粉,兼具纤弱和热烈——纤弱到仿佛一场细雨便能将其拍落,热烈到任何走近它的人,视线都会不由自主被它黏过去,再看不见旁的东西。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小小的秀才巷俨如一幅色泽淡雅线条又明朗的卷轴,满幅的蒲塘市井,人间至味,活色生香。我未喝它的酒酿,心随意动,已然微醺;我只是半吊子秀才,能与它邂逅,沾染一点它的灵气,即是圆满。

古镇白蒲旧名蒲涛,又名蒲塘。自东晋建县迄今一千六百余年。在时光的长河中,年华的流逝为古镇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蒲塘自古就有“钟灵毓秀”之地、读书成才“绝佳胜地”之誉,耕读传家,崇德尚贤,文脉久远。时至清代中叶,蒲塘人文荟萃,名流接踵,其时“通如文风莫盛于蒲”,自唐宋开科取仕以来,蒲塘子弟或历试而冠其曹,或连举而魁其榜,科场屡试屡中。

当年的秀才巷两侧皆为深院大宅,多为书香门第,当年蒲塘子弟黎明即起,既昏不辍,秉烛夜读,蔚然成风,这样环境与氛围,孕育了蒲塘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踏着这条曾经书声朗朗的长长巷路走出的无数诗人、学者、达官贵人,顺着贯穿小镇的自杨州游来的通洋河,走遍大江南北,足迹遍布海内外,蒲塘“淳朴端谨,崇文尚教”的美德更是得以代代薪火传承。

蔷薇开了,日子渐暖了,整条巷子的孩子们撒欢、疯跑,来来回回串门,母亲的许多活计亦要从屋里挪到屋外,而风华正茂的少年亦一手纸书,跟随着母亲走到室外,坐在母亲身旁的小板凳上,静静看书,偶见佳句,不禁朗声吟诵,惹得隔壁院中正埋头做女红的姑娘瞬间乱了手中针脚。一扇厚重的院门,年年便如此般,被春日轻盈地叩开了——这应该是秀才巷远古的景象。

这秀才巷,若是处在闹市,在繁华公园,小巷自然也是一样的美丽,但定会少了这样清净之中的欢喜;而若没有这小巷,蒲塘的神韵会大打折扣,土木只有堆积,没有灵气。但是它们相遇了。

春天敲开秀才巷的门扉,古朴与娇艳,凝固与生长,静默与喧嚣,永恒与突变,对峙着,融合着,构成了最美妙的蒲塘。

无论是如旧时般在无数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空谷放歌,田埂摇摆,看天井落雨,守一院花开,还是现在的高楼鳞次栉比,更上一层登高望远,蒲塘人一直不慌不忙,怀着念想,等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朝耕暮耘,播种希望,收获未来。

秀才巷有燕子来筑窝了,蒲塘的花儿都开好了......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37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信者,心之信仰

信者,心之信仰

信者,心之信仰张源源桑吉奶奶说:“雪,是埋不住人的!人嘛,就是要靠气息,有的时候人走了,气息还在,你就会觉得,这个人还在这里一样。”这是看完电影《信者》最直抵我内心的一段话。这是一部旋律动人、景色宜人、故事感人的暖心之作。电影中藏族同胞们乐...

圩田人

圩田人

圩田人张松军 每次路过故园,我都会问孙女,我们的老家在哪里?孙女总会扬起小手指向前方,用稚嫩语音说,我们的老家就在那里。是啊,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已将自己的衣胞之地深深烙进骨髓里, 忘不了,磨不掉。 我...

守松如松

守松如松

守松如松赵宏建杨守松也是属于走在路上没人多看一眼的人物,黑且瘦,虽然也着西装戴着眼镜,但满脸的沧桑。我先是在《扬子晚报》繁星副刊上读到杨守松的散文,后来在南通与苏州两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活动中与杨先生初次相遇且在宾馆促膝长谈。1995年8月的一...

看戏

看戏

看戏陈煜记得小时候,村称之为大队。父亲在邻大队做老师,我便在那儿上一年级。一次放学,父亲说要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让我先回去。排队刚出校门,大伙儿就像从笼子里钻出来的小鸟,叽叽喳喳,撒了欢儿向前跑。有的没有书包,夹着两本破书直往前冲;有的一手...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宋继高 去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我来到启东吕四港,这里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四次到访的地方。下午三点多钟,完成工作之后,正要登车返回,忽然发现,我停车的桥头,生长了一棵小树,我连忙赶过去看看,树很弱小,几根根须顽强的扎...

彩虹“鸡尾酒”

彩虹“鸡尾酒”

彩虹“鸡尾酒”张颢龄 今天我听说有一种酒能够变成彩虹的样子,我觉得非常有趣。事不迟疑,我想做个实验。我从家里翻箱倒柜的找出了实验需要的材料:几瓶不同颜色的色素、又细又长的试管、几个又高又粗的量杯、一根又细又高的滴管、一个短短的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