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 ——读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

季健2年前 (2023-09-06)散文随笔2846

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

——读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

作者:沈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从事了一辈子医务工作的人,竟然在退休后不足十年里出书了。更贴切地说,还是一本与医学无涉文学味颇浓的书。内容含盖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汇入书中74篇作品,是从她已在全国各地数十家报纸副刊和杂志上发表过的180多篇作品中遴选出的,其中数篇获奖。小说《张换子》荣获山东文学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文学笔会二等奖;纪实文学《县城里有个日本女兵》荣获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___她就是张玉兰老师。

张玉兰原在如皋人民医院从事医学检验35年,退休后,她没有像一般老人那样颐享天年,而是一头扎进了这艰深的文学创作之路,她是靠才气和执著才有这本飘着墨香,记着她心路历程的《剪不断的情丝》(中国文联出版社)。“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用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

捧读《剪不断的情丝》,看不到多少波腾浪跃,听不见更多喧声哗语,却似一般清冽的泉水,汩汩流入读者的心田,而激起阵阵涟漪。一个情字是串起全书的主线。一点一滴在张玉兰的笔下都充满生命的张力和美好的憧憬。尤为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了张玉兰主要写作素材。她写得顺当也入木三分。报告文学《四代女性》以她、她妈妈、女儿、外甥女这四代女性为原型,把这四代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的经历串连起来,就成了一幅百年中国妇女喜怒哀乐的生活画卷。她特别着墨的是描写了她的妈妈,一位屈强而不向命运低头的伟大母亲。她这样写道:我们一个小家,也有诸多的不公平,最不能接受的是,男孩上学读书,女孩子坐绣房足不出户,不然就是做家务。母亲见此情景无法容忍,女孩也是人,也要上学读书。可是这是家规,不管她有多少足够的理由,都说不通我那个固执的父亲和祖父。母亲急了管你家规国法,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对她们前途负责。于是她准备了两只书包,把我俩送去了学校。这下可急怒了祖父和父亲,他们怒不可遏地对着母亲拳脚相加,以期母亲的屈服。我和妹妹见此情景,吓得全身发抖,嘴里不停地发出稚嫩的喊声:“求你们别打了,别打妈妈了,我们不去上学了。”男人一松手,母亲的一把头发掉在他们手心!可是母亲一点也不示弱,站在父亲和祖父面前,声音像山崩像海潮!对着我们大喊:还愣在那干什么?边说边气冲冲地跑过来,一手拉我一手拉我妹妹一直拖到学校。读着这段看似平实的文字,却具备了形、声、意的细腻描写,让我屏住呼吸而容入其间。更感到封建男权社会的可恶。不经意间也使我潸然泪下,这多像我母亲的经历,从小受到性别的歧视而不能读书,一辈子睁眼瞎子多可怜。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道多么难以跨越的门槛呀。这仿佛让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凄风苦雨的历史长河。

《剪不断的情丝》编入了55编小小说,占据三分之二篇章,张玉兰因为是一名女性,更是一位母亲,每一篇字里行间不但体现了母爱的博大,更体现了一位医生的爱心和责任。30多年她是为病人治生理上的毛病,而她的小小说仍在为社会为人类铲除思想上的病根。治“病”救人成了她一生的追求。这“治病”救人的呼唤声也许很微弱,但毕竟她在呐喊,她有一腔澎湃汹涌的热血,终会汇入这渴求正义和良知的滚滚浪涛声中,这很是令人叹服。

知识、经验、想象是文学创作中三位一体的依存关系,我以为这三位一体的互融互通在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书中得到完美再现。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在此我想改为一书十年得,一读泪双流。更能表达我读《剪不断情丝》的心灵感受。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77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传承者》序

《传承者》序

《传承者》序丁  捷传承,从来都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存在;传承者,背对潮流,特立独行,在固执而寂寞的行走中,苍老着青春,燃烧了韶华,却难得有人为之喝彩。只有岁月历练者,跋涉了桑田,阅尽了沧海,才能拨开世俗的厚尘,顿悟并发掘其中的奇巧与...

大地孕育生命

大地孕育生命

大地孕育生命钱孝诚(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六年级学生)    去年,家里的一盆紫藤枯了,叶子由绿色慢慢变成了黄色,每根枝条都像一只无力的手,耷拉着,像是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我摘下它最后一片绿叶(这片叶子也有些泛...

用二流的剧本演绎一流的人生

用二流的剧本演绎一流的人生

原创 石松 明月清泉2018 (高中毕业四十年聚会后记)毕业于十八线小县城的一所普通高中,毕业那年,全校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那是1981年,恢复高考没多久,据说大学录取率只有不到9%。就是初中毕业那年开始,城里的重点高中改成三年制...

南北双园之恋

南北双园之恋

南北双园之恋 妩 媚北京的秋天,来得特别清,来得静,早晚很冷,一夜之间这个城市老少,年轻人都戴上了帽子,网球帽、鸭舌帽,船形帽、无檐软帽、大檐帽,满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帽子。北方的风有些刺骨,稍不注意,就会着凉头疼。秋天的北京,你能看...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冒建国提起白蒲,熟悉他的人一定会与闻名遐迩的白蒲茶干、白蒲黄酒等享誉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相提并论。我与白蒲真正相识相知,还得缘于我们石庄镇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镇政府周逸旋宣委及文化站张卫华站长...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冒建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读着这首唐朝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名诗,让我想起的不是江南,而是我的故乡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我知道,多年来,虽然自己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是故乡石庄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