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 ——读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
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
——读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从事了一辈子医务工作的人,竟然在退休后不足十年里出书了。更贴切地说,还是一本与医学无涉文学味颇浓的书。内容含盖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汇入书中74篇作品,是从她已在全国各地数十家报纸副刊和杂志上发表过的180多篇作品中遴选出的,其中数篇获奖。小说《张换子》荣获山东文学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文学笔会二等奖;纪实文学《县城里有个日本女兵》荣获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___她就是张玉兰老师。
张玉兰原在如皋人民医院从事医学检验35年,退休后,她没有像一般老人那样颐享天年,而是一头扎进了这艰深的文学创作之路,她是靠才气和执著才有这本飘着墨香,记着她心路历程的《剪不断的情丝》(中国文联出版社)。“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用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
捧读《剪不断的情丝》,看不到多少波腾浪跃,听不见更多喧声哗语,却似一般清冽的泉水,汩汩流入读者的心田,而激起阵阵涟漪。一个情字是串起全书的主线。一点一滴在张玉兰的笔下都充满生命的张力和美好的憧憬。尤为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了张玉兰主要写作素材。她写得顺当也入木三分。报告文学《四代女性》以她、她妈妈、女儿、外甥女这四代女性为原型,把这四代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的经历串连起来,就成了一幅百年中国妇女喜怒哀乐的生活画卷。她特别着墨的是描写了她的妈妈,一位屈强而不向命运低头的伟大母亲。她这样写道:我们一个小家,也有诸多的不公平,最不能接受的是,男孩上学读书,女孩子坐绣房足不出户,不然就是做家务。母亲见此情景无法容忍,女孩也是人,也要上学读书。可是这是家规,不管她有多少足够的理由,都说不通我那个固执的父亲和祖父。母亲急了管你家规国法,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对她们前途负责。于是她准备了两只书包,把我俩送去了学校。这下可急怒了祖父和父亲,他们怒不可遏地对着母亲拳脚相加,以期母亲的屈服。我和妹妹见此情景,吓得全身发抖,嘴里不停地发出稚嫩的喊声:“求你们别打了,别打妈妈了,我们不去上学了。”男人一松手,母亲的一把头发掉在他们手心!可是母亲一点也不示弱,站在父亲和祖父面前,声音像山崩像海潮!对着我们大喊:还愣在那干什么?边说边气冲冲地跑过来,一手拉我一手拉我妹妹一直拖到学校。读着这段看似平实的文字,却具备了形、声、意的细腻描写,让我屏住呼吸而容入其间。更感到封建男权社会的可恶。不经意间也使我潸然泪下,这多像我母亲的经历,从小受到性别的歧视而不能读书,一辈子睁眼瞎子多可怜。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道多么难以跨越的门槛呀。这仿佛让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凄风苦雨的历史长河。
《剪不断的情丝》编入了55编小小说,占据三分之二篇章,张玉兰因为是一名女性,更是一位母亲,每一篇字里行间不但体现了母爱的博大,更体现了一位医生的爱心和责任。30多年她是为病人治生理上的毛病,而她的小小说仍在为社会为人类铲除思想上的病根。治“病”救人成了她一生的追求。这“治病”救人的呼唤声也许很微弱,但毕竟她在呐喊,她有一腔澎湃汹涌的热血,终会汇入这渴求正义和良知的滚滚浪涛声中,这很是令人叹服。
知识、经验、想象是文学创作中三位一体的依存关系,我以为这三位一体的互融互通在张玉兰《剪不断的情丝》书中得到完美再现。两字三年得,一呤泪双流。在此我想改为一书十年得,一读泪双流。更能表达我读《剪不断情丝》的心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