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邹健美
在故乡,风是大自然全年馈赠给人们最好的礼物。不管是初春的东南风,还是寒冬的西北风,来了,你都要照单接受。当父亲朝着东南方向手搭凉棚,迎风微笑,眼中泛光之时,便是东南风吹起之时,这个时节,他会格外地忙碌起来。会天天念叨:“东南风一吹,鹞鹰满天飞。”于是,父亲便不会错过每一个有东南风的日子,让他的鹞子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
“南鹞北鸢”,无论是南方的板鹞,还是北方的纸鸢,都统称为风筝,更确切地说,上面装有哨口,“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的纸鸢,才称得上风筝。风筝,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父亲就是一生追求这种至高意境的人。
童年时的父亲就极爱风筝,眼巴巴地看着大户人家的风筝上天,“筝筝”作响,他就羡慕得眼馋。家穷,制不起带哨口的大鹞子,只能用长方形的牛皮纸和粗壮的麦秸秆儿,四角斜穿个十字码儿,中间系根长长的棉线,糊个最简单的“草制笼儿”,在低空中一上一下地翻飞,就心满意足了。一次他边放边跑,看风筝调皮地上天,后退着,没注意脚下,一下子踩到了田边的牛粪池,深陷其中,狼狈不堪的他哭着跑回家,被奶奶好生“洗涮”了一顿。
人家看他实在是喜欢风筝,便“施舍”了他一只带哨口的小葫芦儿,让他装在纸风筝上。可他的风筝太小,带不动葫芦儿,只能每天晚上攥在手掌心,在睡梦中与他的大风筝一起飞向遥远的天空。童年的风筝梦成了他一辈子刻骨铭心的痛,他发誓,哪一天经济独立了,一定要好好的过一把风筝瘾。
这种美好的愿望埋藏于心底,蛰伏于他整个青年、中年时期。等他五十多岁步入人生的暮年之时,这颗希望的种子终于爆发了,开花、结果,进而一发不可收拾。挨过了他师范时期的“三年饥荒”,闯过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身为教师的父亲,总算迎来了丰衣足食,小康无忧的人生春天。此时的他认为经济可以独立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工资了。此时的他春心萌动,一个宏伟的大计划在他的脑中生成:他要动手制作风筝,拥有各式各样的大风筝,直到他做不动了,放不动了,野心够大的吧!
但不管怎样,一向勤俭持家的母亲这次总算支持了父亲,没有再催促他向他要过钱贴补家用,让他一心一意地扑在他的“风筝计划”中。因为多年的相濡以沫,执手相看,母亲最了解父亲的内心。凡他喜欢的她都支持,无论是买书囤书、养花种树,吹拉弹唱、创作歌曲,她一概不反对,为父亲保留着他那洁净孤傲的文人的一方天地。
我们家乡南通地区地处江海平原,风向稳定,有得天独厚的放风筝优势,更有着两千多年的制作风筝的历史。南通的板鹞风筝,以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和独特的哨口设计而著称。父亲先后翻阅了风筝制作的各种资料,后又到南通风筝博物馆去参观,节假日向民间风筝制作艺人拜师,还结识了一批风筝爱好者。全国风筝之乡李港,有一个雕刻葫芦的老艺人,父亲不定期地向他预定各种葫芦哨口,每次骑车登门,他都带着各种水果,不惜代价地买回一只只宝葫芦。
在李港那儿,他源源不断地收获了各种哨口,最多的是大小不同的葫芦制成的,还有果壳、蚕茧、竹筒制成的,有的竟用乒乓球、银杏壳制成的,真是五花八门,精巧别致。有一天,他登门拜访走到村子里,有好心人对他说,那老人刚刚去世。父亲痛心地买上了一刀纸钱,恭敬地行了跪拜之礼。回来之后,他神情恍惚,更加把那些葫芦哨口视若珍宝了,说这些东西已成绝版了。
邻村里有一个叫达哥的“风筝之王”,他的风筝是九联星,装备齐全,档次极高,声音和谐,高音雄浑,低音清越,耗资过万。放在天空中,其嗡声盖过了方圆十几里其他的风筝。父亲常向他请教扎糊技艺,选配哨口的秘诀。听说校长的岳父顾老先生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工于绘画技巧,擅长工笔彩绘,他的风筝上常绘着凤戏牡丹、八仙过海,仕女人物图样,父亲也亲自登门向他求教。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常以这两个人为榜样,取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父亲的板鹞基本形态结构是传统的矩形,通过两个矩形的不同组合,形成六角星和八角星两种基本造型单元,再将基本单元进行穿插组合,形成五联星、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连联星太复杂,不是他一人能驾驭得了的,需多个人手协作完成,他一生中没敢去挑战。这样的风筝大而挺直,形似门板而被称为板鹞,大的超过八仙桌的一倍半,高的比他的人还要高。他的核心技艺囊括了“扎糊绘雕搓放”,他喜用红、黑、青、紫色等大色块,绘制圆形,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一的哨口,能承受五到八级的大风,稳悬于数百米的高空,发出美妙的声音。
每天下班回来,他就一头钻入了他的风筝制作间。里面摆放着他制作的各种材料:竹子、篾刀、化纤布料、油漆、刷子、毛笔、油彩、葫芦儿、哨口、针头线脑、剪刀、尼龙线圈、草绳尾裆,鞋绳点心线……他的东西摆放得整齐有序,井然有条,任何人都动不得,挪不得。常常是好吃饭了,喊他也不应,夜深人静时分,还能听到他吹哨口的“嘟嘟”声。为了制作风筝,父亲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
制作风筝是个艰苦累人的过程,而放飞风筝却是个令人快乐刺激的过程。风筝能不能平稳飞上天,又是个很高的技术难题。风筝制作好了,需得经过反复不断的试飞,哪儿倾斜了,要收下来调整,四周所有的提线收拢向中心,将点心线调整长短,直到每个角度均衡,受力方向不偏不倚了,才固定起来打个结,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带不得,试飞多次平稳升天的风筝,才算是大功告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风筝放飞之时,父亲的身后常常跟着一大帮大人小孩儿,指指点点,热热闹闹,在绿油油的麦垄间穿梭,在黄灿灿的菜花间行走,惹得花丛中的那些蜂儿啊,蝶儿啊,也翩翩起舞,竞相嬉戏。放风筝需要两到三人配合,来到一片空旷之地,一人拿着风筝一人拿着风筝线轴,向着风向相反的西北方向跑去,中间还站着一个人,拉着绳子,背头把,待到绳线距离适当之时,举风筝的人趁势用力把风筝向上一放,背头把风筝的人使劲儿地往下压线,边拉边放,一张一驰,基本站平稳之时,才肯松开双手。绳子那端背二把的人,边后退边放线轴,风筝霎时高高地飞上了上百米的高空。
父亲满脸通红兴奋地大喊一声:“得天风啦!”在放鹞子的人眼中,东南方向的高空气流是放风筝的上品之风。地面上即使没有风儿,百米之上的高空中出现了速度稳定的强气流,鹞子一旦进入了天风层,哨口响声大作,经久不息,而鹞子也像挂在天空上一样,丝毫不动。到了夜晚,周围村子里那些大大小小的风筝,同时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哨声,声浪席卷银河,流星坠落人间,仿佛一首空中交响乐。父亲总是在这样的夜晚,夜不能寐,听哨观天,小雨不收,大雨即喊母亲陪他一起降落风筝,而我和孩子们呢,则枕着哨声安然入眠了。
父亲是一位极优秀的语文老师,喜欢带孩子们亲近自然,观察生活。每当有介绍家乡特产的作文要写时,他就把作文课堂移到自家的小院子里,先让孩子们参观他制作的那些风筝,然后搬一张板凳放中央,让孩子们席地而坐,他给孩子们讲风筝厚重的历史文化,风筝巨大的贡献,风筝的精彩世界,南通的独特板鹞技艺,孩子们听得入神,我也听得津津有味。他滔滔不绝地讲述:“风筝具有形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集音乐、美术、体育、文学、数学、物理、天文、气象于一体。家乡如皋的造型风筝比之北方风筝尤为突出,精巧工细,灵活美观!”足见父亲对风筝的研究之深,用心之良苦,一个人用一生备一课,就是说的父亲上的这一课吧!
放风筝是讲求通力配合,相互协作的,也不是每次都有路人帮着父亲放风筝。更多的时候,是我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陪着父亲去放风筝,帮着收线、扛风筝回家。田野里,大路边,乡邻们常常看到他们一起奔向田野的身影。帮父亲放风筝的助手中,妈妈是父亲最为满意的一个,十多年的放飞经验,早就历练了他们默契配合,相互协作的精神。年轻时他们还经常拌拌嘴,年纪大了,他们相互搀扶,互相陪伴,倒也成了不离不弃的最佳搭档,我们戏称他们为“好队友”。风筝,成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加深亲情的纽带,线的这头是你,线的那头是我。
父亲的风筝对下一代子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孩子们能亲近田野,亲近自然,在旷野中撒欢儿奔跑,在田间路边采摘野花儿玩蚂蚱,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力。父亲分别给三个孩子学了三种不同的乐器:古筝、笛子、二胡,他常说:“我的风筝在空中奏乐,你们在家里奏乐,咱们来一个天上人间大合奏。”孩子们奏得高兴,他听得尽兴,丰富了他们美好的童年生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父亲在世时,经常有风筝爱好者来我家参观。楼上三间屋子都陈列着父亲的风筝,它们或悬挂着,或站立着,或相互依靠着。有心人细数了一下,一共32只!这让他们叹为观止!如此风格各异、色彩不同的风筝,竟出自一人之手。短短十年的时间,这么巨大的收获,绝非常人能比。不是对风筝有如此执着的喜爱,哪能有这般高超的技艺?父亲也时常赠予他们喜爱的葫芦儿,或相约共同切磋技艺,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这让父亲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十年多了,他的那些风筝要么送给了喜爱风筝的亲戚朋友,要么挂在阁楼上留着纪念,更多却是在七祭时或每年清明时节当作贡品,随着纸钱一同化掉。妈妈总是坚信,父亲在天堂里也一样能够放风筝。
“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东南风又起,又是一年放风筝的时节,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起来,地上的孩子也多了起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都让我们勇敢地去追。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生。飞得最高的风筝是逆风的,而不会顺风。人生便是一只风筝,只有发奋向上飞的那只,才能成为天之骄子。这也是父亲通过风筝之线,传递给孩子们的春天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