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戗席》作者:耕夫

陈蓓蓓1年前 (2024-08-14)散文随笔3013

戗  席

作者:耕 夫

年龄大了,觉变的少了,醒的早,想睡个回笼觉到自然睡醒越来越少了。睡不着,眼睛睁着,头脑就转起来了。突然着碰到了床头边的防头碰墙的硬纸隔板,就想起小时候床上的戗席来了。

也有地方把戗席叫着压帐的,有木质的,也有竹蔑做的放床上。高度30公分左右,长、宽尺寸,按床长、床宽由篾匠实量制作,床的两头和里边,共三片成一幅。

 

image.png


我想起了,我家80年代是有新旧四张雕花床,兄弟四个每人一张,床的木料是我南通平西老家爷爷给的,木匠、雕花匠、油漆匠等人工工资和杂支都是爸妈想办法凑的,在当时也是家庭特大的一笔开支,是筹划许久,平时节省下来的。我最小,木床是父母睡的,我跟哥哥们睡,没有木床前我困的是用长凳、木棍、芦苇壁帐搭成的铺,夏天总是补蚊子叮咬的睡不着,还用罩灯在里面把蚊子烫掉才行。有了床以后,床上都是有戗席的,再也不曾被蚊咬。戗席都是请篾匠用竹篾在做凉席时一起做的,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儿,还要好几个人工呢,当时匠人工资低,凭苦力积攒还是有支付能力。如果换成现在做,就做不起了。还好我们这里也不用再做了,篾匠也基本没有人往下传了。

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木床的少、有雕花板床的就更少了,条件特好的人家还有踏步床,雕的那种床檐、床梆特大而漂亮,再由油漆一漆,亮堂堂的,给房间增添了不少敞亮。有好床的肯定有戗席配套,戗席与木棚子床中档杆同高,它的主要作用是阻隔遮的蚊帐不与身体直接接触,还把床上的被子与蚊帐分别压实隔开,防止小孩子(大人)脚伸出帐外或贴紧蚊帐被蚊虫叮咬。

后来有了现代的高低床、席梦思,有了空调、纱门纱窗,不用蚊帐,再加上前后搬家、拆迁,戗席全当成烧锅草,一去不复还了。当时条件有限,不曾有实物和照片留存,特感遗憾。好在文友蔡老师家还存着嘞一对呢,终于一睹芳容。有人笑称,再等几年,蔡老师的这件家藏会变成文物了。

我们这里还有个传言,说人将死之时,无物可抓,无事可做,就抓摸床上的戗席,所以骂人做杲昃慢时,骂上了“你在摸戗席子…”,骂的有点狠毒。

现在文明程度高了,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基本上没有看到过或接触到过戗席,再也没有人骂这些毒话了。

那你是否记得你小时候睡过木床、雕花板床、踏步床的感受吗?那时的凉席多凉爽呀!

 

作者简介:吴国忠,19666月生,笔名,四儿、垒字匠、耕夫,高中毕业,南通市、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乡镇工作者。爱文学,爱摄影,偶有小作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平台刊用。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93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请相信读书的力量

请相信读书的力量

请相信读书的力量姚琳琳假期在走马灯似的觥筹交错中一呼而过,老友聚会,同学联谊……仿佛把几年的酒都喝完了,把几年的奋斗史都听遍了。像大多数混得一般的人那样,我满满的疲于应对,傻傻的掬着笑脸,看着席间兴致高昂的“衣锦还乡”者,好似多余的人。每每...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邓兮童年记忆里的菜市场杂糅着许多的印象,有些吵闹凌乱,也有些多姿多彩。孩童时期常常被大人带着去买菜,听着里面的吆喝声、讲价声,看着各式各类的蔬菜、肉类、鱼类,只觉得新鲜好玩,未曾想过要和这个地方深深结缘。南门桥是母亲最...

立春

立春

立  春任小萍春节遇上立春,顿觉头顶上的太阳大了很多,风也柔和了一些。走出家门,除了看那依旧绽放着的腊梅花儿暗暗地送着芳香,就是看那结满了串串红果笑弯了腰的南天竹。关于腊梅花,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而南天竹也因它鲜红的果实...

神游葛仙山

神游葛仙山

神游葛仙山渔樵耕夫   谢通江西拥有许多名山。不必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道教圣地龙虎山,风景秀丽、蜚声天下的庐山,也不必说奇峰飞天宛如蟒蛇出洞、堪与张家界天子山媲美的三清山,更有中国革命的摇篮、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率领红...

星光不问赶路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沈小菲周末回家,94岁的奶奶正笑眯眯地坐在灶前烧火。妈妈告诉我,奶奶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兴奋得很,一早便起床,梳头洗脸,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我知道,年迈的奶奶在前年骨髋节摔断之后,尽管现在尚能拄着拐杖行走,但行动着实大不如从前...

回娘家

回娘家

回娘家曹继红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老家传统的年俗,是出嫁前妈妈的叮嘱。女人这辈子亏欠的就是娘家,嫁人后,就不在妈妈家过年了,大年初一,按照习俗,是要在婆家的,初二则是嫁出去的姑娘收拾收拾回娘家的日子,也是丈母娘迎接女婿的日子。结婚2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