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 > 正文内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3)——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席如明

季健3年前 (2022-05-21)《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3675

读书,让自己成为“码字”的行者

——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席如明

 

人生旅途中,书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书是“码字”的基础,书读多了,“码字”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生活里便有了一片清明的世界。

席如明与书结缘,得益于她的父亲。她的童年是在父亲购买的那些“小人书”连环画册中长大,年幼的她只会看图书上一些小人人,根本不认识几个字,父亲一有时间就陪着她一页一页的翻看、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读。时间久了,“小人书”连环画册中故事大概内容也就明白了几分。从那时候起,也就渐渐喜欢上了看书。一本“小人书”看完后也就基本能“从头到尾”讲给弟弟妹妹们听。至今40多年过去了,有些“小人书”仍记忆犹新。

县城姑妈家是她每年度暑假的“驿站”。至今她记得小学4年级那年夏天,姑父从单位带回一叠报纸,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了她,看完后随手撕下来悄悄藏到小包里。姑父发现报纸缺了一个大角,问姑姑是谁把好好的报纸撕掉了?她支支吾吾坦诚地承认了自已的错误。姑父知道她撕报纸的用意,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鼓励她多看书和报纸,将来有前途,还为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让她把撕下来的报纸粘贴到本子上。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剪报“积累”的习惯。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报纸上感兴趣的好文章,她都会用剪刀裁剪下来“夹”在她的书中,闲暇时间就会不由自主翻看这些文章,在暗淡煤油灯下独自吮吸知识的甘甜乳汁。

参加工作后,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席如明一有空儿就去书店看书。常常中午下班匆匆吃完饭后,骑着自行车去如城新皋书店和图书馆看书。在那里,她在一排排书架上看到了很多的诗歌散文和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等书籍,将自已浓缩在书的世界里,时不时的被书中曲折情节所打动、吸引,常常与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去分享友爱,同哲人一起去思索,与美好一起去欢歌,与道德一起扬弃邪恶。

从小学时代爱看小人书到中学时代爱看四大名著再到中外古典文学,随着所看的书种类增加,她的人生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简爱》等一些名作里的精湛字句始终铭记于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父亲经常用《三字经》教育她要养成看书做笔记的习惯。父亲还对她说:好记性远不及赖笔头。书要看,但是也要动脑和手去学写日记。在父亲的启发下,她开始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把阅读到的精美词句和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日记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还记录了生活中的过往及美好遇见。这一记就是20多年,直到有了电脑和互联网才告别写日记的生涯。没想到,一本本“码”满手迹日记本成为她如今工作最坚实的“根基”。

书让她感悟生活,教会她如何思考,改变了她的命运,就像一把小伞在雨中为她撑起一方晴空。每当在她读书兴趣最浓的时候,就拿起笔开始写作——码字。于是一些短小的杂文、随笔在一些报刊频频见报。

书让她改变人生,从读书到码字到听书到与字为伴。随手可翻的餐桌、案头、床头柜上和排列在书橱中一堆堆书刊,这些都是她的“营养素”。是书告诉她人生真正的价值观,是书给了她智慧和力量,是书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书是一抹烟花,点缀了她生活的星空,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0多年来,她搬过好几次家,也清理掉很多的家什物件和报刊杂志,惟有那些被岁月侵蚀泛黄的剪报粘贴簿和数十本日记本一直与她如影随行的珍藏于家中。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灵魂高尚的人在对话。一个人的气质里,始终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即便是在极度清贫的境遇里,骨子里也会深藏着读书的高贵和典雅,保持着一颗善良、宽容和体恤的心。

喜欢读书的人基本深爱“码字”,读书和“码字”就像双人舞,需要齐头并进,书籍的质感决定了你码字的质感。

席如明喜欢在万籁寂静的深夜“码字”,没有一点儿声息,静悄悄的,无人对话,无人打搅。静坐于桌前,借着朦胧的灯光,回想白天经历的事情,托腮沉思,任凭思绪流于指尖,在欢快中留存一枚记忆,在兴奋中敲下一行诗意,感觉。这样的日子才有回忆的章节。

很多的时候,总想留下一些“码字”的“手迹”,于是,2005年仲夏,“席子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4915832在新浪“安”了“家”,从此,博客便成为她随性码字的平台。

业余的时间,奔波在网海中,或看文或“码字”,一年又一年,写过太多的暖,也写过不少的寒,在一次次遐想的返归里,把排列文字当作生活的乐趣,拈来美好、暖意和温柔,静坐于电脑前写下尘世烟火里的一份简单,一份珍惜,一份感恩,一份领悟,一份珍藏。

记得有段时间,她特别喜欢汪国真的诗歌……既然钟情于玫瑰,就要大胆地吐露真情,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要风雨兼程。

读书码字就像快乐地爬山,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快乐,因为从起点到山顶会阅尽各种风景。正如诗云,“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山,经历着风雨洗礼,忍受着荒岭孤寂,未曾见过哪座高山躯体没有不经过风霜雪雨的千刀万琢;未曾见过哪座山的葱郁没有不破土幼苗的滋养繁育,流于手指的辛苦化作幸福的快乐。

深邃的夜里,收藏起白天的烦扰,在键盘上敲下沧桑岁月中的酸甜苦辣和心灵深处的悸动,享受与文字倾诉的温馨。2005年初夏开博至今,“席子博客”已成为她码字的平台和生活之一,博客时常要不断耕耘、更新,散文、诗歌、消息、通讯等类别不受“羁绊”的博文递增,2143篇各类博文先后被538000多访客浏览。

与读书为伴、与文字相守,让思想沉入于一种自她的境界里。习惯于在空闲的日子泡杯枸杞茶或咖啡,然后徘徊于窗前欣赏远空中的风景,喝着淡雅爽口略带甜味的枸杞茶,感觉没有负担的思想就是快乐;慢慢品味杯中的巧克力味咖啡,感觉舒心才是本位生活的真谛。

与读书为伴、与文字相遇,习惯于在快乐的时候仰望天空,看云卷云舒,让快乐溢满心头。在文字里,充其量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导演”,让如诗的意境在纤手之间缠绵悱恻,无拘无束地“驰骋”于葱绿的原野,让一个个方形文字折射出一种迷梦,把欲说无言的话用一种简约呈现出来,尔后与博友分享。

她庆幸,她能欢欣驾驭求知的小舟,游弋于知识的海洋,她更庆幸,与书结缘,成为一名“码字”的行者。

感悟读书的点点滴滴,不仅丰富了人生阅历的宽度,也更拓宽了知识的广度。

1dd82e56c5ce4d9bf688a785aba3b47.jpg席如明,如皋人,供职于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撰写通讯、散文、诗歌等散见于人民公安报、法治日报、江苏法治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在线、人民网、中国警察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国江苏网等。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6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1)——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1)——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小时候读书,是带着一份好奇、一份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了解去读书的。陈培的童年,是在“小儿书”的陪伴下长大的。每到星期六,他最迫切的心情便是等待夜幕的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3)——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3)——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我与文字的千丝万缕情——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因为念书甚少的原因,每每有人跟张平美谈及文字文学之类的字眼,她内心的卑微感不免油然而生。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手足无措,显得忐忑不安。“我一直以为,文字与文学那些事,与高学历高阅历以...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7)——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7)——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岁月静好书中来——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生活总是无时无刻地催促我们迈步向前,启程、跋涉、暂歇、再启程。但不管我们的脚步走多远,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份美好能伴随我们左右,毫不掩饰,毫无保留,顽固地沉淀在记忆最深处。有人说,...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1)——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朱晓纯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1)——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朱晓纯

书 香 人 生——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朱晓纯 再过十几天就是南大法律硕士毕业十周年的日子,朱晓纯与同学们相邀重游南大,积极筹划这次活动。已是深夜,图书馆和教室的灯都熄了,只有北院通宵教室里的灯还亮着,不少学生在那边挑灯夜读。漫步在春...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6)——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6)——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愿以阅读慰乡愁——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12月的休斯敦,依然阳光明媚。赵美萍坐在后院的户外铁艺桌椅边,一边饮着热气腾腾的乌龙茶,一边第3遍捧读《荆棘鸟》,耳机里同步播放着语音版《荆棘鸟》。此刻,她只醉心于享受一本好书。10年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阅读是生命状态的表达——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提起童年,展现在周小娟眼前的,是田野,草垛,蓝天,白色泥土路,还有她满田野地转圈时在耳边掠过的风声……若是再在童年的记忆里细细拨弄、找寻,便是想起了她爱读书的爷爷。“她坐在堂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