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知味思归

季健4年前 (2021-11-30)散文随笔4182

《知味思归》

刘芸希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羹,张季鹰辞授归故里。远隔千山万水,家乡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嘴里反复咂摸的执着念想。莼菜鲈鱼羹,是吴中的山明水秀,是呢喃的乡音,是摇橹来去的小桥流水人家。家乡——此刻便是这唇齿间鲜美集合的所有。

对于我这样一个远嫁的重庆姑娘,吃上地道的家乡风味,成了一种遥远的惦念,一种对故土朴素的情感连结。一个人去过好些地方悠游,但无论从哪个城市回重庆,下飞机的第一件事便是直奔火锅店,才能治愈我的重庆胃。记得远嫁后第一年回家省亲,当盘旋重庆上空,俯视这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的不夜城时不禁泪盈于睫,走在街头嗅到湿润空气里夹杂着火锅的辛香四溢,心里才踏实地觉得“回家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对这句话极为赞同。一直觉得重庆是一座颇具江湖气的城市。无论是火锅、小面、油茶、最好吃的从来不是那些装潢高档的餐厅,而是隐匿在名不见经传的陋巷斗室。重庆街头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破旧小的苍蝇馆子旁边停着豪车,穿着光鲜的白领端着搪瓷碗,坐在小方凳上大快朵颐。也有赤着膊穿着裤衩的大叔蹲在树下筷子翻飞,吃得呲溜作响,大家对此景象习以为常并不侧目。时不时听到小店里高声传出:“老板儿,二两干溜,搞快点儿。”“要得,莫急,等一哈哈儿斗起锅。“干溜、提黄、多青”这些都是老食客的暗语。大家默契地找好黄桷树下荫凉处,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凳,等一碗热气腾腾劲道爽滑的麻辣小面,风风火火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火锅作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一直声名在外。惹得吃货们甚至不惜打“飞的”也要尝尝这正宗风味。如果你想在重庆交朋友,那必须得去“搓一顿火锅”。甭管天南海北,能同吃一锅牛油麻辣汤底的那就是同道中人。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划拳声、杯盘碰撞声中似乎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于社恐来说这也是绝佳的庇护场所,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同桌聊天也得扯着喉咙才能听见。闷头干饭也没有丝毫尴尬,在这样充满烟火气的背景声中逐渐松弛下来,各得其所。咕咚翻腾的锅子里辣椒和花椒不断浮沉,汤底越煮越辣,脸色越来越绯红。食客们一边揩着着热汗,一边秃噜着舌头大呼过瘾。然后心照不宣,交换一个默契的眼神,递过一瓶冰镇的”唯怡“。起盖儿、插管儿,一气呵成。火辣的咽喉随着冰凉豆奶的滑入,瞬间舒爽。直往上冒的各种燥热,连同生活的重担一同被卸下了。心里默念着“七上八下”的口诀刷着毛肚,顺道听一耳朵同桌有一搭没一搭地“吹垮垮“”摆龙门阵“,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一顿火锅结束,也许你们就成了“兄弟伙儿”而不止是熟人。我的一个闺蜜就是从一顿火锅开始的。

木心说,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人生贵得适意尔,命驾便归的张季鹰终是尝其羹,啖其脍。而今秋风又起,知味思归,知味若归。因疫情两年未能归家的我,只能央求母亲寄些烟熏腊肉,风干香肠以慰乡愁。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3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任小萍(一)吾有一女,文静、端庄。吾有一儿,憨厚、壮实。吾女是我所生。吾儿系我女婿。人说:女婿顶半子。我说:女婿就是儿!说到女婿?儿,就会想到哈尔滨。我走过大半个中国,去过许多的城市,比如高冷的拉萨、慢时光的喀什、神秘的额济纳旗、...

奶 奶

奶 奶

奶 奶——谨以此篇纪念我们敬爱的奶奶喻忠祥今天是我们敬爱的奶奶~黄布兰的忌日,奶奶若在世的话,今年115岁了!虽然奶奶离开我们己经32年,但她老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梦中、浮现在脑海中。奶奶她为人淳朴、善良、默默无闻、勤劳、任劳任怨的品质值得...

彩虹“鸡尾酒”

彩虹“鸡尾酒”

彩虹“鸡尾酒”张颢龄 今天我听说有一种酒能够变成彩虹的样子,我觉得非常有趣。事不迟疑,我想做个实验。我从家里翻箱倒柜的找出了实验需要的材料:几瓶不同颜色的色素、又细又长的试管、几个又高又粗的量杯、一根又细又高的滴管、一个短短的胖胖...

淘书乐

淘书乐

淘 书 乐季健逛商场是一种乐趣,逛风景也是一种乐趣,而我觉得逛书店乐趣无穷。小时候,买不起新书,只能到图书馆去借阅。逢周日,早早去新华书店看“白大”(方言,免费的意思)书,一坐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每周去看一部分。有些书甚至还没看完,下次...

木蔷花开

木蔷花开

木蔷花开如皋市实验小学  邹健美 又到了木蔷花朵开放的时候,想起某个好久不见的老朋友,记忆跟着感觉慢慢变得鲜活,爬满了墙头,飘香了村口。“人间四月芳菲尽”,当春天被一场花的暴风雨席卷而过之后,一切都趋于平静,该长叶子的长...

母亲

母亲

母 亲曹桂明父亲去世以后,舅舅们劝母亲把家庭的事务交给我来打理,母亲默不作声,显然,她还没有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缓过神来。母亲一辈子克勤克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我接过长辈们的话安慰母亲,说她还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早上蒙蒙亮,母亲轻轻推开房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