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西藏纪行

季健3年前 (2021-12-27)散文随笔4157

西藏纪行

渔樵耕夫  谢 通

 

我们不仅需要红酒与香肠,我们还要诗与远方。因此我们去了还能算得上远方的西藏,从东海之滨来到西南边疆。我还边走边玩,信手涂鸦几首小诗用来装模作样,其实就是顽童一个,心血来潮扮演所谓古道热肠。

玩笑开过,言归正传。

西藏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神圣而又高远。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祖国西南边陲。喜马拉雅,世界第三极。这是怎样的作用力、诱惑力!

毕淑敏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不能不当兵,人不能不去西藏,最好是在西藏当兵。兵,我是当不了了。西藏,还是可以去的。这是怎样的号召力、吸引力!

《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青藏高原》、《天路》、、、、、、这些歌曲,更具有怎样的艺术感染力、心灵震撼力!

正是在这些作用力、诱惑力、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我们向西藏进发了。

目标拉萨

正午时分水绘吟,转眼飞身通州城。

苏通大桥一闪过,虹桥机场二分停。

告别上海辞南京,暗访徐州洛阳城。

瞄准西藏拉萨站,一路高歌向西行。

 

列车西行,一路风景。

车过潼关,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的一个侧面,自然形成的深沟高垒,山头高耸,沟壑纵横。高大的柿子树上一片橙黄,令人神往。低矮的石榴树上一片火红,吊人胃口。我把这称之为:

潼关一景

绿皮火车向西走,车到陕西潼关口。

黄土高原黄土山,黄土高坡黄土沟。

巨人高挂红柿子,壮汉低垂红石榴。

一饱眼福美滋滋,垂涎欲滴乐悠悠

 

踏上天路

走过西安,经过天水,越过兰州,来到西宁,换车转乘双头驱动的增氧列车。

从西宁到拉萨,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三套马车并驾齐驱,这一程才是真正的天路。

格尔木2829米,昆仑山、玉珠峰4159米,五道梁4636米,可可西里无人区、永久冻土层、三江源、沱沱河4547米,红山、蓝湖、冰冻、日出,野驴、藏羚羊、牦牛、雄鹰、、、、、、这些大脑中存储的自然景观、美丽生灵,纷纷接踵而至呈现在眼前,全部活生生地跳荡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唐古拉山,海拔5072米,高寒缺氧,水沸点75度。列车开启增氧模式,缓解旅客的高山反应。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头疼,有人出现鼻炎症状,有人作呕,有人心慌、、、、、、虽说我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可还是头昏脑胀、口干舌燥、胸闷气短、腿软脚麻、、、、、、

进入安多4702米,措那湖4594米,那曲4513米,当雄4293米,羊八井4305米,到达拉萨3650米。

西藏之旅,乘坐火车,尚有卧铺,竟然如此难受。可以想象,当年修建青藏铁路该有多么艰难!

这让我想起来2001年5月底,同窗好友李克建同学亲口告诉我,当时已经内定由他担任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工程上马之际,他却另有任用,错过了参与这项世界伟大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攻克了无数个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行。

当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恰巧就是《人与路》。记得我在高考结束之后,询问我多次指导过的一位考生,问他作文是怎么写的。他的回答令我十分欣慰。他是这么写的。他没有空发议论,没有大谈人生。他写了三条铁路。实实在在的三条铁路。

第一条京张铁路,代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一个中国人挺身而出,解决了工程难题,詹天佑人字形铁路的独创,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天佑中华。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

第二条京九铁路,纵贯大半个中国,连接首都北京,直达香港九龙。象征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

第三条青藏铁路,寓意中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中华民族。这是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未来可期。

六月上旬高考,距离青藏铁路通车运行不到一个月。三条铁路,蕴含了中国人贫弱不屈的过去,开拓进取的当下,繁荣富强的未来。小子,错不了。站得高,看得远。有思想,有境界。不流俗,不寻常。这篇作文准得高分。

回到眼前,拉萨到了。

我用一首小诗浓缩一下青藏铁路首次旅行的所见所感。

 

 

初见西藏 

青藏高原西南疆,可可西里天地荒。

雪域精灵藏羚羊,庞然大物牦牛壮。

巍巍昆仑震四方,沱沱河水育三江。

唐古拉山入云天,珠穆朗玛守边防。

林芝壮行

已经走过青藏铁路,还谈什么壮行?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吗?是的,千真万确,就是壮行。因为必须穿越唐古拉山。从拉萨向四川方向,走川藏公路东行500公里才能到达林芝。这是前藏,这是西藏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我们行进在2014年开通的新川藏高速公路上,爬高山,钻隧道,一路绿水青山,满眼蓝天白云。我们这个旅游团一行26人,是到达拉萨之后组建的,其中江苏8人,青海2人,湖南6人,天津4人,贵州2人,上海2人,陕西2人。可谓东西南北中,全国大行动。

途中,导游向我们介绍西藏三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废除农奴制,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这是历史坐标,这是千年跨越,这是西藏丰碑。西藏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盛产黄金、白银、宝石、天珠,出产名贵药材、青稞美酒、、、、、、

来到巴松措,尽管有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一路美景垫底,置身于湖光山色之中,我还是感到无比震撼。那种翡翠绿,那么纯净的蓝,那么耀眼的雪山,那么透明的湖水,令人陶醉,令人赞叹,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林芝巴松措

川藏高速林芝游,穿梭来回赏奇景。

绿水青山伴君飞,蓝天白云追我行。

栈桥游艇迎贵客,俊男靓女秀风情。

雪域天珠降神山,湖水明鉴洗凡尘。

回程之中,我们在车上看了电影《康定情歌》。这部电影讲述了早年上海人、江苏人援藏的故事。其中引用了古诗“我住长江头……”一边看着,我就一边哼唱当年自己谱曲歌唱的“我住长江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次日,我们经过盘山公路,观赏鲁朗林海,眺望苯日神山,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走过大渡卡文化广场,拜访爱情广场大桑树。这可是树龄接近1500年的长寿古木,树大根深,树干纵横,苍老遒劲,枝繁叶茂。

神山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一直被云雾遮挡着、笼罩着。或许是曾经走过弯路,做过错事,不好意思轻易露面吧。成天云遮雾罩的,怎么为人类消灾除难呢?我这样想着,他真的很快跳出了云雾的包围圈,露出了神山真面目。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雪山尖顶,卓尔不群,高耸入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据说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付出极大牺牲之后,只有少数队员登顶。这是人类攀登南迦巴瓦峰的唯一记录。从那以后,再也无人问津。山太高,峰太险,雪太深,有浮云。有诗为证!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条雅鲁藏布江,两岸群山追身旁。

汪洋恣肆水流急,奔腾咆哮声威壮。

山高水长峡谷险,云遮雾罩仙气旺。

神山南迦巴瓦峰,偶露真容送吉祥。

林芝壮行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翻山越岭,到卡定沟观赏瀑布。我们气喘吁吁,不断攀登,沿着溪流拾级而上,在当地导游的指点下,终于找到合适的站位,抬头仰望立于高山之巅险峰之上的观音菩萨,只见她身披薄纱,手持净瓶,播洒圣水,瀑布从她身边飞流直下,宛如一条条白练飘飘洒洒,轰然有声,玉龙开挂。我们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工斧凿、神奇造化。

卡定沟瀑布

神山绝顶接天穹,观音菩萨立奇峰。

手持净瓶洒圣水,脚踩莲花发神功。

瀑布成为甘露飞,流水化作温泉涌。

雨露甘霖舞白练,瀑布流泉飞巨龙。

 

来到藏民集中居住的民俗村参观学习,自然又是大开眼界。这是内地援建的小山村,家家户户独栋别墅,藏民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传统的金器银器与崭新的冰箱空调共处一室,相映成趣。酥油茶、刮痧碗与手机、电视机心手相连、面面相觑。传统与现代,内地与边疆血肉相连,没有距离。藏民在内地求学,汉人到西藏旅游,往来频繁,亲如兄弟。

藏族民居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美丽的格桑花娇艳欲滴,光彩照人。我们采集了一些格桑花的种子,打算把西藏的这种美丽带回内地。

从林芝启程,再次穿越唐古拉山,耗用差不多六个小时,行程500公里,回到拉萨城区。一路走来,明山秀水,旖旎风光,自然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新的一天行程是,了解藏医药文化,参观博物馆,欣赏唐卡、宝石……

驱车来到曲水县,历尽左拐右弯,前俯后仰,上蹿下跳,颠颠簸簸,最终得以居高临下,俯瞰羊卓雍措美景。这羊卓雍措,海拔高度4998米,堪称高山湖泊。游客来到这里,极目天地之间,远眺湖光山色,穿藏装拍照片,唱赞歌拍视频,够欢,够嗨,够浪漫,够潇洒。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高山湖,身材苗条小公主。

群山怀抱作闺房,一人独居跳艳舞。

闺房海拔五千米,神山峡谷万里路。

慕名而来睹芳容,千难万险不觉苦。

我想说,西藏之旅每天行车数百公里,每天都上海拔五千,应该过瘾了吧。可不知为什么,回到住地,心还野着。于是我们相约夜游拉萨。拉萨的夜景也挺美,布达拉宫广场的夜景尤其美。大昭寺、八廓街的夜景不仅迷人心窍,而且让人迷路。我们八人同行,走过迷宫一般的八廓街,戏称我们是八位将军、八大金刚、八位神仙,这就由凡人逐步演变为神人,最终晋升为仙人了。这当然不是狂想妄言,只是我们兴之所至、欢乐开怀的玩笑而已。

八仙游西藏

张曹李田,谢谢陈杨。八位大仙,同游西藏。

东西险峰,一起闯荡。美丽平湖,共同欣赏。

高山峡谷,自然增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鸡鱼牛羊,鲜肉飘香。美味佳肴,一起品尝。

天南地北,拉呱家常。说说笑笑,笑破肚肠。

互相帮助,手机照相。开开心心,喜气洋洋。

如果说西藏之旅的林芝之行、曲水之行,可以称为勇士壮行的话,那么西藏之旅的最后一天拉萨之行,就可以称为逍遥漫步了。

拉萨漫步

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游览了位于拉萨市区的扎基寺,参观了八廓街。在大昭寺附近,我接到一个电话,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学生的电话,来自祖国黄海之滨的家乡的电话,向我打听他同窗好友的信息。因为身处西藏拉萨佛门净土,自有万千感慨。大昭寺前人潮涌动,川流不息,源源不绝,持续不断。那沿着顺时针方向流淌的人潮旋涡中,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甚至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更有身穿红色袈裟的佛门子弟,还有不停地摇着转经筒的善男信女,引人注目,令我深思。天地苍苍,人海茫茫,谁认识谁,谁记得谁,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世俗问题。他们来大昭寺干什么,他们在追求什么,那人流的旋风、人潮的旋涡飘向哪里、流向何处,这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俗问题。

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从京城长安带进西藏的赤金释迦摩尼佛祖十二岁等身像。正因为如此,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无数佛门子弟、善男信女,跨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万里迢迢苦行僧,风餐露宿磕长头。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这众生景仰的佛教圣地,红顶白墙的大昭寺。在大昭寺的人山人海中参观游览之后,我围绕着大昭寺整整转了一个圈,竟然没有找到寺院的大门,更没有看到题写大昭寺三个字的匾额。询问保安,得到的答复是:你们看不到的。虽然不能在大昭寺的门牌之前拍个照片,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似乎有些遗憾,但是转念一想,这大昭寺连个大门牌匾都没有,为什么会是信众云集、游人如织呢?不是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吗?那还不是真水无香、真人无名?

大昭寺

闻名遐迩大昭寺,拉萨八廓街头坐。

释迦摩尼等身像,天下寺院它独有。

善男信女拜佛祖,万水千山磕长头。

昭然若揭靠修行,大彻大悟须苦求。

参观游览布达拉宫是我们西藏之行的重头戏。前一天晚上欣赏布达拉宫的夜景,只能算是正剧到来的一个铺垫,一段序曲。

正午时分,白花花、火辣辣的强烈阳光之下,我们踏上了攀登布达拉宫的征程。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高大的建筑群耸立在一座山上,气势磅礴,巍峨雄壮。布达拉宫既是一座寺院,拥有大批的僧众信徒,藏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又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的王宫,并且是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因此具有汉藏交流、民族和解的特殊意义。据说红宫就是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白宫是后世扩建的。

我的感觉是,攀登布达拉宫的过程就是一次登山运动。我们在布达拉宫的外侧,沿着斜坡向上攀登。爬完一个斜坡,转个方向,再爬另一个斜坡,如此反复多次。每上一个斜坡,都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大量的汗水。一至八层属于外围,可以拍照。九到十二层,进入室内,可以参观,不能拍照。第十三层至高无上,供奉着观音圣像,悬挂着“福田仙果”巨幅匾额。普罗大众只能抬头仰望,只有达到一定道份修养的善男信女、高僧信徒,才能进到里面焚香参拜。在圣观音殿,我有幸看到一位94岁的藏族老人,由他的后人搀扶着,进到里面参拜观音菩萨,供奉香火纸币。神职人员则奉还老人一只供果,老人的后人则将那只苹果小心翼翼地放入挂在老人胸前的布袋中。我在一旁,感受到的是信仰与虔诚、庄严和神圣。

布达拉宫

大气磅礴依山建,布达拉宫接蓝天。

唐朝吐蕃双方举,王宫寺院一身兼。

高僧云集结佛缘,汗牛充栋藏宝典。

圣地至境观音殿,想摘仙果种福田。

下山之后,我们在牦牛酸奶坊集合,到圣地烤全羊用餐,享受鸡鱼肉蛋,品尝青稞酒、烤羊肉。

晚上我们兵分两路行动,女生去拍藏装照,男人去看戏,唐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据说这个戏投资了7.5亿,由张艺谋执导。剧场是户外露天剧场,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山势地形精心打造。场面极其宏大。气势特别恢宏。色彩非常绚丽。天地人、马牛羊熔于一炉,日月星、声光电效果俱佳。表现的是唐蕃和亲,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歌颂了民族团结,唐蕃修好,千年共荣。

唐文化史诗剧《文成公主》

东方乐土有大唐,公主远嫁吐蕃王。

唐朝文化史诗剧,《文成公主》何辉煌。

唐风蕃韵真体验,山岳天地大剧场。

享誉世界修好事,震撼人心共荣光。

补充交代一下,我们到达文成公主剧场的时候,距离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等候的时光一点也不寂寞。因为文成公主剧场本身就是艺术。剧场主楼高大雄伟,加上又是建在一个山头上,显得更加有气势。主楼一侧是看台,另一侧正对布达拉宫。顺着悠长的缓坡台阶看过去,灯火通明的布达拉宫尽收眼底。台阶两侧小商铺小吃店一字排开,蔚为壮观。逛到一个店家,我看到一盆观赏植物,脱口而出挺好看的。热情的店主马上接口说,你喜欢的话,我这里有种子送给你。说着就把花盆旁边的红果子递给了我。细看那是一棵木本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细细的白花犹如天上的星星,圆圆的青果、成熟的红果珠圆玉润,煞是可爱。我连声感谢店主,心想一定要把这份美丽与美好带回内地,带到家乡,有朝一日种植成功开花结果了,我一定会想起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雪域高原,美丽西藏。

紧张而又愉快的西藏之旅结束了。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经历。有疲劳,有心悸,有缺氧,有难受,更有收获,有欢乐,有增长的见识,有深切的感悟。总之一句话,不虚此行,终生难忘。

刚刚踏上归途,我就碰到了两个江苏老乡,我们一见如故,谈笑风生。老汉71岁,江苏海安人,儿子在西藏林芝医院工作多年。这次他是陪儿子进藏的。小徐32岁,江苏宝应人,已在西藏应急管理局、文化旅游局工作了整整十年。这次是到上海看望父母和女儿的。他们谈起西藏,如数家珍。谈起他们在西藏的经历,感慨万千。他们告诉我,西藏的原住民大概也就三分之一,四川人倒占了西藏人口的三分之一,来自其他省份的人也占了三分之一。老汉的儿媳妇四川人,在西藏当老师。小徐的妻子甘肃人,在西藏当护士。他们还告诉我,国家政策是全国援藏,像我们入住的喆啡酒店地处江苏路,这条路就是江苏人援建的。民族大团结,祖国一家亲啊。谈到宗教问题、信仰问题,这在西藏无法回避,很好理解。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下西藏地接导游的几句话,作为这篇西藏纪行的结束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相信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1.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我的藏身之所

下一篇:芦苇花开

相关文章

摸  秋

摸 秋

摸  秋钱  进童年的往事一箩筐,随意拎起一个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儿时,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农村人家便端出小方桌,摆上月饼开始烧香敬月神。这时候却不见孩子们的身影,原来都趁着月光,溜到田里“摸秋”去了。“摸秋”...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陈培张畅身高1米80,肤色有点黑,绝不像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孩子。他穿着灰夹白夹黑的校服,一点也不能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认识张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那天新生报到,班主任需要在校门口接新生,...

小城春早

小城春早

小城春早陈燕周末,去南门桥菜市场。去市场买菜,是近两年新增的爱好。有段时间依赖天猫超市和飞牛网,尽享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的便捷的同时,也承受了每每打开袋子时抽中“谢谢惠顾”般沮丧的心情。蔫头耷脑的叶菜和莫名颜色的肉类,让人怀疑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

哈尔滨印记任小萍(一)吾有一女,文静、端庄。吾有一儿,憨厚、壮实。吾女是我所生。吾儿系我女婿。人说:女婿顶半子。我说:女婿就是儿!说到女婿?儿,就会想到哈尔滨。我走过大半个中国,去过许多的城市,比如高冷的拉萨、慢时光的喀什、神秘的额济纳旗、...

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价值渔樵耕夫   谢 通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如果把它放到世界文明史的框架中来考察,我们会感到更加自豪。现在我想用极其有限的文字篇幅,来彰显这种民族自豪感,好比...

榆 树

榆 树

榆 树陈光瑞当春姑娘潇潇洒洒、悄无声息地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人间,桃花还含苞未放,迎春花零星地露出点笑容,而榆树却已经繁花满枝了。远远望去,榆树像一把撑开的绿色的大伞,努力地吸取阳光,为下面的人们遮风挡雨。走近细看,它的花小巧玲珑,如同一粒粒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