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文学

唐埠赵宏建3年前 (2023-02-27)散文随笔4482

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大将粟裕》编导、撰稿、制片人石征先先生,出生于粟裕将军指挥的黄桥战役战场不远的如皋,从青少年时代起,对闻名遐尔的名将粟裕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直至今日,还每天坚持给九泉之下的粟裕将军写一封信。他花费5年心血,拍摄了大型文献记录片《共和国大将粟裕》,因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至今不能播出,五年之功,毁于一旦!老人的心情是十分悲凉的,他对我说:我写粟裕的书出版不了,拍摄的粟裕片子不能播出,这难道是我个人的悲剧吗?我深深理解面前的老人,却也只能默然无语而已。

    近日,石老写了一篇《  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大将粟裕》编导、撰稿、制片人石征先先生,出生于粟裕将军指挥的黄桥战役战场不远的如皋,从青少年时代起,对闻名遐尔的名将粟裕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直至今日,还每天坚持给九泉之下的粟裕将军写一封信。他花费5年心血,拍摄了大型文献记录片《共和国大将粟裕》,因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至今不能播出,五年之功,毁于一旦!老人的心情是十分悲凉的,他对我说:我写粟裕的书出版不了,拍摄的粟裕片子不能播出,这难道是我个人的悲剧吗?我深深理解面前的老人,却也只能默然无语而已。

  石老写了一篇《六十年不解之缘》的文章,将自己对粟裕将军六十年的感情和盘托出,洋洋数万言,赤诚之心见于笔端,催人泪下。我感怀之余,摘录其中部分,公之于众,聊表推崇之意,并纪念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完人——粟裕大将军。

     石老文章写到自己渴望拜见粟裕将军,终于在粟裕原警卫员王光明的带领下,有了难得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王光明同志就来电话告诉我好消息,粟司令马上就要派车来接我。军车在雨中穿过整个北京市,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粟司令。粟司令听我一开腔,就知道我是如皋人,马上用如皋方言什的稿子与我交谈。听说我家住在石庄附近时,粟司令立刻激动地站起来,大声地喊他的夫人楚青。他们恋爱三年,结婚时就住在石庄。两位老前辈立即沉浸在三十多年前,他们的蜜月回忆之中……他们为了给我这个来自石庄的代表补喜糖,每人将剥好的奶糖同时送进我的嘴里。糖在嘴里不好说话,只好听他们讲。我心里很急,秘书说接见时间只有20分钟,我的问题还没问呢。笑声中,一下子拉近了我这个苏中子弟与粟司令的距离,抓紧时间倾吐我的观点和要求。

    粟司令和楚青原来有个君子协定:关于淮海战役的事不讲,关于淮海战役的戏不看,关于淮海战役的书不写。可是他们对我开了先例,,楚青讲不是先例,而是专利。他们说其他作家、记者来了一律不说,惟有我可随时登门,有问必答。他们为我能到中央档案馆和军委档案馆查阅绝密资料,还用红电话请示了叶剑英副主席,叶剑英副主席对地方同志查阅军委的绝密档案极为慎重,让徐州市委和江苏省委写了正式报告,叶副主席在军委办公厅的报告上批示:请邓副主席阅示,邓副主席不仅批示同意,而且我的采访活动直接由邓办安排。

    粟司令还给谭震林副总理打电话,请他和夫人葛慧敏接见我。

    谭老和葛慧敏夫妇对我政策更宽,登门不用预约,有问必答。写的书稿他必看。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当我生重病住院时,他和夫人带北京著名医生焦树德到徐州为我看病。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作报告不许别人记录,只许我在他旁边作记录,那次的讲话有些内容到现在都难以公开发表。(按:有八个字告诉了张雄文)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现在还可以看到谭老和我们的合影。

    在粟司令、谭政委和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电影《佩剑将军》、文献记录片《淮海千秋》都被搬上了银幕和银屏,历史专著《淮海战役》和《淮海战役史》也很快出版了。

    遗憾的是粟司令和谭政委去世时,我自己又第二次患重病在南京省人民医院,连他们的追悼会也未能参加。

      粟司令去世不久,我出院去北京雨儿胡同,看望楚青时,我就想摄制粟司令的文献专题片,她说,时机还不成熟。她后来又三番五次劝我不要着急,否则搞起来也搞不好,因为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泽东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搞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很大。

    当总政治部批准立项同意拍摄《共和国大将粟裕》十集文献专题片后,楚青同志开始还顾虑,因为《粟裕传》出版时,就删去了很多重要内容。她对《粟裕传》只打50分。她希望粟裕的文献片要在80分以上,内容上要有突破,要打破禁区,公布所有的重要历史文献,要搞一个完整的粟裕。她说粟裕是社会主义时代伟大的悲剧式人物,如果光搞粟裕战功赫赫是不完整,粟裕一生77年,前20年还没参加革命,后22年战争,打了22年仗,这个不搞也有很多人知道粟裕是常胜将军,但他在红军时期,政治上就遭到打击,被带上反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1954年又差点被打成饶漱石分子,1958年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遭到错误的批判还不罢休,还硬加上里通外国特嫌,逼着毛泽东罢去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才肯罢休,才拍手叫好。

    当我们摄制组跑了十七个省市,拍摄一年多时间,采访了150多名相关人物时,楚青同志通知我们去采访,连续给我们讲了几天,给我们看了几十本影集,粟裕几百万字的文稿、电报、几十万字蒙冤和平反资料,还有她撒粟裕骨灰期间创作的几十首诗词和几万日记。

    这些资料放在我的手上分量太重了,我整整看了五个月,我不知流了几次泪,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党内、军内的复杂情况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白纸黑字,真不希望那些事是真的,但又没有理由怀疑是假的,楚青同志也没有必要给我提供假材料。

    这些资料我全身心地投入看了五个月,我想的很多。这时我自己作了一个决定,原来的解说词作废,初编的十二集也作废,给粟裕大将重新定位,解说词全部重写!!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1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初识·结识·熟识·共识

初识·结识·熟识·共识

初识·结识·熟识·共识 江东瘦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博爱医院已经风雨兼程二十载。从初识、结识到熟识,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初识那会儿,她的“乳名”叫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从邓元...

东北壮游

东北壮游

东北壮游渔樵耕夫   谢通旅游专列十八个车厢,满载着上千人的旅游大军。火车从江苏常州出发,拉开东北五省游的序幕,跨长江,过黄河,闯关东,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撒欢,到中俄蒙边境去遛弯儿、、、、、、东北壮行钢铁洪流机声隆,旅游...

榆 树

榆 树

榆 树陈光瑞当春姑娘潇潇洒洒、悄无声息地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人间,桃花还含苞未放,迎春花零星地露出点笑容,而榆树却已经繁花满枝了。远远望去,榆树像一把撑开的绿色的大伞,努力地吸取阳光,为下面的人们遮风挡雨。走近细看,它的花小巧玲珑,如同一粒粒小...

伙  伴

伙 伴

伙  伴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谢桐红疫情似座山,不是巍巍昆仑,也不是五岳泰山,更近乎于富春江畔的绵绵远山。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形势变幻莫测,我和伙伴们须24小时待命。我们,是老师,但又不止是老师。有时是户籍调查员,有时是保洁工,有...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邹健美在故乡,风是大自然全年馈赠给人们最好的礼物。不管是初春的东南风,还是寒冬的西北风,来了,你都要照单接受。当父亲朝着东南方向手搭凉棚,迎风微笑,眼中泛光之时,便是东南风吹起之时,这个时节,他会格外地忙碌起来。会天天念叨...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作者:殷再宏街头又开始有粽子的香味弥漫,芬芳、浓郁且诱人,我又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母亲离世18年了,亲情真的是血浓于水,我还是经常想起母亲在世的片段。母亲在世时,每年都要包粽子吃,自家包的基本是淡粽子、再就是放点蜜枣或红豆之类的,不像现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