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中元节想父亲——吴国忠 

季健2年前 (2023-08-30)散文随笔3788

中元节想父亲

作者:吴国忠

8月30日是中元节,也是与我去世前父亲的生日,我想起了心中久久难忘的父亲,我父亲1924年8月15日生于原通州县平西乡7大队9队,一生为农。解放前夕与母亲把家安在了“永安沙”,现如皋市长江镇二百亩大队二队,1999年4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如在世,今年正好一百岁。

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曲时就会潸然泪下,就会想起父亲劳作的背影,就会想起如山的父爱。  

我父亲嗓门大,年轻时,庄邻家娶媳妇,接“横杠”(嫁妆)都想办法请到他,他喊的“横杠号子”音量高、音量尖、音量脆、传的远,听母亲说,他还是通剧的女高音。

我父亲胆子大,成年后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一个人带上干粮藏匿在永安沙的芦苇荡里好多次,每次都好多天。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不误生产队做工分,偷偷地做些小生意贴补困难的家境。生产责任制改革后,他更是学着做些小生意,贩卖梨子、油菜秧儿、蕃芋苗儿,再后来贩运大蒜、马铃薯等蔬菜。从通州观音山镇、先锋乡三圩头用自行车驮至50多公里的家乡二案小镇菜市场卖,骑自行车时,由于负重过大,头向前伸的像“鸭子”,小生意没有大财发,摸点儿皮儿,挣点儿钱,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有学上,有饭吃,有小钱花。年纪大后,改卖轻一点的麻皮、脚手绳索、钉杷柄等一直卖到去世。

我父亲压力大。由于爷爷发现他通过躲壮丁期间,发现有许多涨起来的滩地,就用18个豆饼和两大包皮棉在永安沙置办了两三亩地,父亲的家就扎在了“永安沙”,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没有任何手艺,没有任何技能,一直劳累至死

当时“穷奔沙滩富奔城”,由于爷爷奶奶不舍得我已成家的父母搬来,因此一点财产也没有给我的父母,一担子就把全部家当挑来了。26岁时跟我母亲结婚后相继生了四个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物资匮乏,家里“一穷二白”,想把四个儿子培养长大,娶媳安家,受的压力,吃的苦,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

我父亲力气大,靠着强壮的身体,透支着身体去务农,担子拣重的挑,农活拣工分多的做。那时多是生产队集体劳动,大合笼,粮草凭工分结算得找。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分配全靠生产队,起早贪黑地在集体生产队不停地劳作,一家人还吃不饱、穿不暖、过不好。

我父亲饭量大,家靠江边,每年冬天就下(芦苇)滩斫芦苇,一直斫了15年,吃的是冷饭,穿的是千层衣,没得吃就吃“芦苇嘴儿”、“白硼芷颜(马兰草)”和上一点豆饼煮一下,像那种猪吃的东西充饥。那时白米饭吃的极少,能有苋子红薯饭、芋头饭、菜饭带去吃就算不错了。

那时斫芦苇的人都逢“三把刀”,肩上扛的破了的芦苇会割脖子是“第一把刀”,腰上别着的斫芦苇专用斫刀是“第二把刀”,在芦苇滩中行走,遇到的芦苇斫好后留下的尖尖儿会戳破鞋戳坏脚是“第三把刀”。

他日夜奔波在冰冻的江水中,每天清晨还得踏冰把前天斫好的芦苇送达码头上。工分都是以上船的芦苇个数计算,他总想着比人跑快点、做多点,多挣工分养家呀。为的是队里多记点工分,多分点柴草,多拣些芦苇,卖些小钱补贴家庭庞大的开支。

我父亲靠着力气大,透支着身体,不停的劳作,消耗大,自然饭量大。

我父亲生性木讷,不善语言表达,但他用苦力养家的方式来表达如山的父爱! 

2023年春节,正月初六我带着一家人去了父亲的出生地拜了个年,重走了父亲在世时不知走了多少回的回家之途,见到了父亲的小妹子以及外甥和外甥女一家。

令我欣慰的是,我们魂牵梦绕的老园地,老家还在,我们的根还在,是我们灵魂的安放之处。如父亲在天之灵看到了,也是幸福的!

每每想起我父亲,心中仍是感动,仍是泪眼婆娑。现在我脑海中经常浮现父亲那躬着背,头伸向前方,驮着重重的货物艰难地向前蹬着自行车的背影。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76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读书的姿势最美丽

读书的姿势最美丽

读书的姿势最美丽——季健《阅读的力量》序汪  政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很高兴为季健兄的《阅读的力量》写几句话。 这是一本特殊的书,是一本为读书人画像的书。书中的读书人都生活在如皋市。我有幸在这座苏中小城工作生活了二...

核桃树

核桃树

核桃树曹霞老房子前面有两棵核桃树,一颗是母亲树,一棵是女儿树. 两棵树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门口的路人称羡不已,常常问我们——这么高的核桃树,长了多少年了 。这次先生回去过节,来时却告诉我说家里的核桃树死了。感觉心里的那根弦,“咔啪”一声断...

守松如松

守松如松

守松如松赵宏建杨守松也是属于走在路上没人多看一眼的人物,黑且瘦,虽然也着西装戴着眼镜,但满脸的沧桑。我先是在《扬子晚报》繁星副刊上读到杨守松的散文,后来在南通与苏州两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活动中与杨先生初次相遇且在宾馆促膝长谈。1995年8月的一...

父亲喜爱看电影

父亲喜爱看电影

父亲喜爱看电影胡萱萱父亲一直以来就喜爱看电影,从年少到年老几十年兴趣不减,无论中外,大陆港台,也不管枪战还是文艺片,一律照看不误。父亲平日是个寡言的人,但说起电影,父亲会换作另一个人,兴致勃勃,神采奕奕。记得我上大学时影视课布置了一个作业,...

感悟年味

感悟年味

 感悟年味张玉兰岁月如流,这个年又过去九天了。总觉得现在这年味越来越淡。回想当年每进入腊月,就闻到年味了。尤其是记忆中的童年年味,比现在过年有滋有味,而且那种情景仍在眼前清晰可辨犹如昨天。可能记忆容易产生错觉也容易捉弄人。可惜的是...

回娘家

回娘家

回娘家曹继红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老家传统的年俗,是出嫁前妈妈的叮嘱。女人这辈子亏欠的就是娘家,嫁人后,就不在妈妈家过年了,大年初一,按照习俗,是要在婆家的,初二则是嫁出去的姑娘收拾收拾回娘家的日子,也是丈母娘迎接女婿的日子。结婚2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