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 > 正文内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62)——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宏元

季健3年前 (2022-06-09)《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4177

读书的乐趣

——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宏元

 

他是一个书法迷,学书法,他热衷喜欢读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看到《书法研究》杂志发表了上海书法家洪丕谟的文章《书法家必须学者化》,这篇文章给他的触动很大。此文在全国书法界引起强烈的共鸣。书法最终拼的学养,是丰富的知识结构。他必须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让他的思想丰满,让他的书法内涵丰富。

1993年春天,他专程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第一次登上“百尺楼”,见到他心仪已久的洪丕谟教授。“百尺楼”有一面墙全是书,地上、桌上,包括厕所里,全是书。而主人洪丕谟从一堆书隙中看到他,招呼他,然后就有一句没一句就读书的话题聊开了。后来他把这个聊天内容整理成文字,发表在1996年9月《读书生活报》上。也是这个访谈,让他对读书增添无限的兴趣。那时,他已同意吸收他为弟子。洪教授通命理,对神秘文化很有研究,收弟子必看面相。他签名给了他很多他出版的著作,《欧风澳雨录》《中国名尼》《吃福》《生命的慧灯》《唐诗与人生》等,他回来如饥似渴,每天都沉浸在洪老师的著作里,一点一滴吸收书中的营养,生吞活剥,收获满满。当时他还认识《人民日报》记者、青年作家伍立杨,他邀请他到如皋绿园做客。晚上他和他一起散步,他总是手不释卷。他问他话,他有时答非所问,思想却在书里面。他说,别人都在勤奋读书,他不敢懈怠,他只要懈怠一分钟,就会落后别人一分钟。当时这段话给了很大的触动。还有著名军旅作家晓剑,也不断在来信中要他多读书,读好书。他说:“腰间佩带三尺剑,腹中须装五车书。要在中华文化五千年长河里,感受到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人生价值。”为此,新华书店,是他进城的第一站。每次进城都会去书店,淘几本书,回来孜孜捧读。书能解惑人生,常常他读到兴奋处拍案叫绝。书能给他力量和智慧,常常他在人生迷茫之际,书给他指明方向。

记得他曾在1995年10月18日《南通工人报》上发表了《读书人语》的文章,把他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写成文章,告诉读者。其实,他读书的范围比较广,刚开始也是选择有兴趣的书,觉得好玩。随着和很多读书的前辈们交流,知道应该用好的方法读书,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时很多书读了,他基本上能全记下来,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减退,好的句子他就用笔记下来,还有遇到难字生字冷僻字,他随即从字典里查出了,直到搞明白。因此他经常有三本新华字典随他左右,一本放在家里,一本在单位,一本在单位宿舍。随着日积月累,很多以前没遇到的生冷字词,让他在新华字典的帮助下一下子掌握了很多。

蒲松龄先生曾说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世落拓而无成者,皆所谓不痴者也。”记得,有次在上海,他乘市内公交车,因车上读一篇文章,入了迷,坐过了站点,到了终点站,他还沉浸在书中,售票员用票夹敲敲栏杆,他没听到,直到售票员对他吼,他才慌忙下车,一看坐过了好几站,慌乱中的他,又不小心,碰到路边停放的自行车,一个趔趄,自己也摔到了,裤子撕坏一块,腿上有一条口子,在向外渗血。赶紧先包扎,又得给人家扶好自行车,连忙点头微笑,心想,这读书还有杀伤力啊。这段文字曾发表于1997年4月10日菲律宾《商报》和1999年12月30日《都市发展报》上。

他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周围朋友出书了给了他签名本,他肯定会先睹为快。记得2000年左右,他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赵美萍的事迹,马上联系她,如皋老乡,自然多了一份亲情感。后来她出版了《我的苦难, 我的大学》一书,市场上脱销,他在全国托朋友帮助找,结果都没找到,直到一次在旧书网上看到有一本,十多元的书,卖50元,他立马下单买回来读,他不仅读她的书,更学习她坚强不屈,面对苦难,敢于说不的乐观精神。直到最近相遇,请她为他签名。他读的书还有一部分是他的师兄弟们出版的书,他们的书他也是第一时间内认真阅读的。这么多年来,他的藏书也很可观,书架上很多书被他翻了又翻,有的书渐渐发黄。与书相伴,其乐无穷,与书为伍,开启心智。晚上,读会儿书再睡觉,就觉得今晚的梦很香,睡得很踏实。夜读,渐也成了一种习惯。

2002年,他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工作,每天起早,写一篇散文然后再去上班。连续一个月,他的散文横空出世。而这些散文,写得轻松,全得益平时的读书。这么多年来,他先后有诗、散文、小说、杂文随笔、论文等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澳门日报》《杂文报》《青年博览》等刊物,并在菲律宾《商报》《少年书法报》《食品与生活》等刊物开办自己的写作专栏。

读书,让他人生精神富有;读书,让他人生多姿多彩。读书,让他人生充满欢乐!


2a71935870a86792cfa7ef855e918cf.png张宏元,如皋人,书法家,书画评论家,喜鉴定,爱收藏,有诗、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等百万文字发表,书法独家发明“散墨法”,《散墨法》等数十篇专业学术论文发表于《书法导报》,为上海学者洪丕谟教授的入室弟子,曾担任《洪丕谟研究》杂志责任编辑。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得程思远,周而复等领导人的关怀。《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菲律宾《商报》《农民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之友》和浙江卫视等数十家媒体曾多次专题介绍。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9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季健系列访谈录:70位读书人的故事(3) 书中之侠者——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段国圣

《阅读的力量》季健系列访谈录:70位读书人的故事(3) 书中之侠者——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段国圣

书中之侠者——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段国圣 初见段国圣先生,一种检察官特有的肃立感总能让人为之一颤。然而,只要与这位面似严肃的“检察官”谈起“读书”的话题,先生便会瞬间喜露眉宇,没有寒暄,没有过场,直奔主题畅谈开去,说得眉飞色舞,说...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6)做个幸福的读书人——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朱洪海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6)做个幸福的读书人——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朱洪海

做个幸福的读书人——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朱洪海 朱洪海小时候就喜欢书,但拥有的书太少。隔壁的伙伴家境优越,父亲在煤矿工作,带回来很多武侠小说。《隋唐演义》《射雕英雄传》《童林传》等书,朱洪海都是在邻居家里读到的。小说里的精彩故事让...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7)腹有诗书气自华——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周荣丽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7)腹有诗书气自华——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周荣丽

腹有诗书气自华——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周荣丽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快乐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宅到市井,从学堂到街头,无论是方块汉字还是异国字母,“文字”将它的精髓用“心领”“神会”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不一样...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5)——访如皋市子安琴馆馆主李子安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5)——访如皋市子安琴馆馆主李子安

读书之我观——访如皋市子安琴馆馆主李子安 读书,单就这两个字,在信息化程度日渐加深的社会,听来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街上、公交车里、饭桌上……看到的更多是老老少少捧着手机的情景。当然,通过网络方式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是整个社会趋势...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4)——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金晓玲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4)——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金晓玲

阅读:丰盈生命,抚慰心灵——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金晓玲 读书,是孤独的行为,然而在金晓玲看来,孤独是篱笆,有篱笆,才有自己的家园。回想走过的三十余年人生光阴,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与阅读相伴,再平淡的生活也会泛起诗意的光芒。金晓玲说,...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5)——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檀石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5)——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檀石

情归乡土诗如画——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檀石 “我的乡愁远在渝东,却匆匆赶来与她相守到老。”青年诗人在护城河畔的街衢巷陌间流连忘返、不言归期,竟邂逅“一个斜听风扬、回眸顾盼的东皋姑娘”。由念动情生爱,徜徉于水绘画境深处,写下一封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