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卢西削高沙——卢锦文
我在卢西削高沙
卢锦文
每当过年过节回到老家,我总要到田间转转,走在乡间宽阔的水泥路上,放眼田野,一马平川,麦浪滚滚,桑绿蚕肥,稻香扑鼻,遍地黄金,此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60多年前的高明公社卢西大队,(现属搬经镇卢庄村)削平高沙土建设吨粮田的一幕幕像过电影般的从脑海闪过。我当时是卢西大队在职支部书记,怎能忘记那艰苦奋斗的岁月。这是我亲身经历今世难忘的一场改天换地的人民战争,靠党的领导,靠人民群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意识,刚强毅力打赢了这场战争,换来了今天能排能灌,雨止田干,旱涝保收的成片吨粮田。
(一)
1942年我出生在卢西,父亲长年登工,兄妹七人我排老三,家庭贫困潦倒,挑过牛草放过牛。52年开始上学,作为分界中学的第一届走读生念完初中。那时尽管父母含辛茹苦仅让我一个人念书,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烈日酷暑,每天需早出晚归,独来独往,途经几个大荒荡,几条低矮路。初中毕业回乡,党把我从大队文统员培养到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积极肯干,努力上进,进一步考验我调往卢西8队做会计。三年期间,我脚踏实地,带领社员苦干实干,将8队由原来每个劳日5分钱升到了三角五分,翻了七倍。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充分信任。1964年入党,同年推选为卢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二)
据如皋卢氏族谱记载,早在6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选择卢西这片高地;登高望远,宜谷宜黍,定居于此,世代繁衍,传统耕作。后卢家庄能者地多,地主与细雇户两极分化,加之常年战乱,老百姓只能望高心叹。解放后,面对高剁林立,沟壑错综,荒荡成遍的自然条件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只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年就有九年荒,风来沙灰眯人眼,水落大地像石板,种一葫芦收一瓢,谢天谢地落草烧。卢西大队高剁子一百多处龟背驮高沙田一千多亩,多个剁子在海拔6.0以上不规划的横竖斜卧。有高必有低,低洼处大雨一淹水汪汪,漫田遍野白茫茫,东西大荒荡长夹路,几华里的跑马场就是真实写照,每年雨季起水,高剁子成孤岛,撑船才能靠得到。种田根本无所产量,只要正常年景能糊个温饱就算阿弥陀佛。
(三)
1966年我接任卢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领导的培养,群众的期望,社会面貌一穷二白,家庭背景贫穷落后,当时我还未婚,感到担子重,压力大。我能为卢西做点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怎样当好家,自此我按下决心,萌生理念,敢于担当,一定带领勤朴的卢西人民改变家乡面貌,拔掉穷根,造福子孙后代,决不辜负党和卢西人民的厚望。而后的几年,我忠实地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为削平高沙土,铲平高剁子,填平低洼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卢西削高沙酣战时,时往南通农水局局长的秦素平拍着我的肩膀夸赞说:“小伙子,你真能干。”
时间回到1966年下半年,拉玛河疏浚,67年建车口,做灌溉总渠干堤,眼望哗哗的长江水由总渠过来,而水不得进田,抗旱用不到,栽秧灌不上。如何引水到卢西成了重大难题,削平高沙土兴修水利迫在眉睫。67年下半年,我主动去乡水利站,请来卢士银工程员到卢西放样规划,测高层,打点子,绘就削平高沙土草图。当即召开支委会,统一认识,统一步骤,确定时间着手平整。首先从10、11队开始,坚持抽干了,起浮子,不打乱土层,平一映成一映。连续肩挑手推,昼战五天,平整土地30多亩。当年两熟长势喜人,喜获丰收,达到预期效果。
(四)
初战告捷,我和支部一班人正酝酿着以点到面,全面开展的更大战役。时值全国开展“农业学大赛”,我亲耳聆听了从大赛参观回来的卢德龙在高明公社所作的“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赛精神报告传达,深受感动。一个千军万马齐上阵,人山人海削高沙的构想初步形成。借助强劲东风,把握时代气候,乘势而上,先后几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请抗美援朝老战士卢玉根讲述朝鲜战场浴血战斗、博拼刺刀的拼命精神;请老党员长工卢文斋、卢玉进老一辈人诉说旧社会受压迫受欺凌的穷苦经。组织干部群众到10、11队田头看现场,引导广大干群不怕苦不畏难,下定决心向前干的决心,激励干群自力更生拔穷根,削平高沙出大劲的热情。反复宣传,多次动员,群情激奋摩拳擦掌,跃跃欲上。从1968年初冬开始了大规模的平整。声势浩大的平整大军民兵营的大旗插上了西荒场南边80亩的高垛子上。浩浩荡荡的平整大军由民兵营长卢宗林带队,向高沙土宣战的声势压倒一切。整个农田红旗飘扬,号子震天,士气高昂。业余宣传队锣鼓喧天,中间休息时,几个小节目吹吹拉拉,说说唱唱,又鼓舞人们斗志。由于声势大,干劲大进度快,自下而上,很快县委发现了卢西大队的好做法,时任县委书记张鸣多次带领各级干部来卢西考察调研,指导推进削高沙进程。
卢西的高垛子全在6点零以上,加上起浮土40公分的堆积,平整的巷道足有一人一手高,挖走的土方有1.2米深左右,天寒地冻粘土层挖不动牙子咬起来钉耙剐,手上起疱成茧是常事,自挖自挑一头两块像枕头桑木扁担挑两头,不是小跑就是遛,穿流不息不落后。只听几个快手脚带头号子一打,后面的即刻跟上,谁落后掸队工放慢,倒土就越远。像2队的卢玉留,3队卢德乔,5队卢宗泽、8对姜桂林等每天挑土都在20方以上。初冬时节,多少人夜以继日奋斗在工地,累够了,歇一会,抽袋旱烟,困了眯一刻再动手。尤其是月明星朗的夜晚,又有多人在干夜工。像8队周文龙曾几个夜晚通宵不眠,霜下在帽上全白,衣裳全白,硬是凭着日夜拼命干出色完成每次定额任务。人称卢西“老愚公”。曾任如皋县委副书记的陆万璋到卢西来调研亲自接见了他,并和他亲切握手,关心他别累坏了身体。老实巴交一字不识的老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点头微笑。
1968年盛夏时节,平整了3队马骡坟高垛子,烈日酷暑,炎热非凡到傍晚时分仍无一丝风,树叶总不动。大家坚守阵地,反正各自为战每人一巷道,没有妇女。大家干脆赤身裸体留一条高令布手巾或间纱布披肩楷楷汗,喝点井水挥汗如雨,身无干迹,总要干到看不见才放工,保证了工期如期完成。
想想那时的卢西人质朴善良,再苦再累听不到抱怨,再早再晚,任劳任怨,各自为战,不讲条件,任务到队,划段到人,抓阄领地,苦甜各认,定额记工,不合格坚决返工。这可以说也是卢西人战高沙精神可贵之处,可歌之处,可廖之处。
那年头,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员投入削高沙,前方有青壮年专业大部队,后方的妇幼老少全家在忙。妇女老人小孩,锄土的,填车糟的,背车子的,送饭送水的一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送饭的其实仅是山芋粥、萝卜茶、苏打玉米饼、黄菜汤,糖精醋水。当时还没有脚轮盘,木匠们修小车,撬铁绦,锁车轴,干干子,几个人为工地忙的不亦乐乎。篓匠专门为工地做簸箕,这些簸箕要富足,保证长苗子大锄头一头两块㘺头装得住,泼不掉。其实这些手艺人也是工分制,忙乎一天,只能是个把劳日,几角钱,他们毫不较量,一切为前线着想。由于高垛子坟多棺廓多,平整土地挖出了几百处古坟老墓,棺木做梁条门窗,廓砖砌墙铺圈,全大队修建仓库几十间。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奋战,卢西人农忙专业队突击重点干。农闲冬春挨户锁门总出阵,一年四季不松劲,完成了总任务的70%,平高垛子田1000多亩,填平增加面积300亩,各级领导关心卢西,关怀卢西,在全县推广卢西学大寨 战高沙的典型经验。广播报纸跟进宣传,人民日报曾以“西荒荡 稻谷香”为题报道了卢西人民战天斗地先进事迹。整个卢西成了“农业学大寨”靓丽风景区,新平整的方格土地,兴修的沟堤路埂整齐如画,处处是赞不绝口的景点。外县、外公社组织参观学习。来不及逐块介绍,用芦苇贴上红纸,纸上写上平整面积、平整时间,动土数量等详细情况,任由来访的干群理会点评。
1971年春,县委在卢庄小学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建成大寨县”动员誓师推进会,介绍卢西削高沙精神,推广卢西削高沙模式,观摩卢西削高沙业绩,再次将如皋治理高沙土改造高沙土推向高潮。71年后,卢西大队在继续削高沙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改图措施,夹种绿肥埋青,玉米杆还田,沤绿肥堆肥每年每亩几个方,改良提高地力,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70年代先人一步拉上电率先组织农电农机服务组,有了自己的船队跑运输运农贸。很多农户最早住上了楼房,卢西人民的不断奋斗,换来了小康幸福。
(五)
由于工作调动,我于1971年春,离开卢西大队,离开这片曾经战斗和锤炼过的热土,告别了共同奋斗的父老乡亲,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现今,如皋市委再提传承和弘扬治沙精神,推动振兴乡村和各项工作开展。多位老领导经常提及当年卢西大队削高沙的典型事迹,本人感慨颇深,由于水平和年龄的差距,我这不能把如皋治沙精神表达尽致,不能把卢西削高沙功臣们的事迹表达说透。但那个峥嵘岁月里我和他们打成一片,挖土装担,铲土装车,背车拖土的情形,时不时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我深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坚持弘扬治沙精神,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任何人间奇迹,如皋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卢锦文口述,卢玉书笔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