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六勤”长寿经——杨兆成
一位老兵的“六勤”长寿经
作者:杨兆成
如皋南乡十公里处,老二零四国道东侧,古老的杨家庄世居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名叫陈逸雄,寿龄九十一岁,身体硬朗、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笔者与陈老比邻,通过平日里近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谈,对他的长寿秘诀,可用“六勤”来概括。下面让我们来探赜索隐!
脑勤是他长寿的底色。
陈老解放前十三岁时,跟随舅父去上海某中学读书时,即显大脑灵光,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效应。当兵转业后,在原如皋县磨头区卫生院药房做一名药工,数十年如一日,对几百种常用药品价格及病员购药划价及售卖,几无差错,深得社会好评。离休后,返乡养老,但他脑筋仍处于工作状态,用他的话说:“脑子犹如薄刀越磨越快,越用越灵敏。”事实证明,陈老平时坚持读书看报,积累养生知识,或是撰写《回忆录》,忙得脑筋直打转。在近八十岁时,还学会用智能手机上网,看新闻和打游戏及用微信购物,做到一机在手中,天下大事小事装脑中,使他在数字社会中,畅享着长寿人生。
眼勤是他长寿的亮色。
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陈老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平时十分注重科学用眼和健康用眼。就连看电视和玩手机都控制时长,尽量不使眼睛疲劳,当用眼时间长了,他马上到户外远眺或做自创式眼保健操。如果外出光线较强时他戴上墨镜,当夜晚光线暗弱时,他及时打开光源,尽量缩短眼睛老化的进程。离休近三十多年来,他自费订阅《中国旧闻》、《报刊文摘》和《银潮》等杂志,除天天做到读报外,还将古今新闻及养生方面的经典图文剪贴收藏在专用本子上,以便留存和日后欣赏。截止目前,陈老基本上不戴老光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人佩服有加。
嘴勤是他长寿的本色。
陈老天生一张好嘴巴,平时十分注重养生:吃饭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以农村长寿食品作为主打食材。一有时间,亲自下地挖野菜、野果充饥,注重少吃多餐、细嚼慢咽,做到要养生先养胃。陈老喜欢言表,常在夏天人们乘凉时,或晚间歇息时,他口若悬河地讲述他在朝鲜打仗和救治伤员的战斗生涯。他还是镇(区)关工委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受聘到学校、幼儿园或公益场合,讲述他抗美援朝和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教育后来人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耳勤是他长寿的特色。
陈老平时注意用耳卫生。因为他是部队卫生员出生。对人体“五官”的爱护他有独到见解。比如他家与公路近邻,南来北往的车辆昼夜不停,有时噪声较大,怕影响休息和忙活,他将家中门窗用隔音布帘遮挡起来,降低声音分贝。偶尔与朋友打牌消遣,从不到人多的棋牌室凑热闹。如到广场戏台看戏,都远离麦克风或用耳套将耳朵遮起来。当下,他的听觉系统不比年轻人差毫厘。
手勤是他长寿的上色。
陈老拥有一副大手掌,终年手头闲不下来,在单位时忙工作,离休后忙家务,什么劈柴、拾草、烧锅做饭、洗衣服补衣裳、种菜锄地、培植花草,样样都离不开他的双手。还有家用电器坏了,小家具破损了,他亲自动手修理。另外花了几年功夫,一笔一划地整理出了他的革命生涯《回忆录》,曾被如皋电视台记者拍摄过。总之一句话,他的晚年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堪为有滋有味。
腿勤是他长寿的出色。
陈老参加过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在部队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在工作时凭那一双“飞毛脚”在药房和医院日行数里路。离休还乡后,还自费购买了室内跑步机和桌球台,和老伴天天坚持跑步,延缓肌肉萎缩和老化。有时去邻近超市购物,他都坚持步行,仍保持部队生涯的哪一种精气神和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陈老长寿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后天持之以恒地养生,做到性格开朗,心情愉悦,心地善良,及时体检,做到小病自医,大病看医生。按目前状况,向100岁进军大有希望。祝愿陈逸雄同志健康长寿,为如皋长寿之乡美名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